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是我校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1981年微生物学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3年人体寄生虫学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4年学科调整合为病原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9年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成为重庆市的首批合格实验室,2002年病原生物学被批准为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市教委的重点建设课程,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成为重庆市“十一五”重点学科。2006年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临床微生物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一. 教研室的组建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前身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和寄生虫学教研室。1956年重庆医科大学始建时,由来自上海第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的余传霖、陈仁溥、裴润芳、胡宏老师(以后均成为著名免疫学、微生物学教授)、朱仲勉老师等筹建了微生物学教研室。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的包鼎成、李树华、裘明华和重庆本地的刘银君、舒群等同志筹建了寄生虫学教研室。以后又有不少学术前辈和老师为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教研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教研室留下了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
岁月蹉跎,历经50年沧桑,虽然他们中有的已经调离了重庆医科大学,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们为创建重庆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研室,为教研室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将永远刻在教研室的室史上。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和要求,2006年3月21日,学校正式下文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整合为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二.教研室创始人简介:
裴润方教授:
男,1927年10月出生,硕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57年由上海医学院支内来重医,曾任四川省病毒学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流行性出血热咨询组成员;《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预防医学情报杂志》编委等,1993年收入《中华医学病毒学名人录》第1卷。微生物学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近五十年。科研方向为病毒性疾病病原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取得多项成果, 1990年协作宫颈癌组织病毒DNA分型,获国家科委科研成果奖。
胡宏教授:
女,1928年出生,硕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原浙江大学医学院,1957年来重医创建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历任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医学检验系临床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会理事、四川省和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国外医学生物化学和检验学分册》杂志副主编、《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常务编委、《免疫学》杂志编委和《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正常菌群(双歧杆菌)、厌氧菌研究,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多名硕士研究生。获农工民主党巾帼英雄奖、重庆市科协工作改革成绩显著奖、重庆医科大学多届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包鼎成教授:
男,1910年11月2日出生,1934年私立东吴大学理学院毕业,1956年9月来重医创建寄生虫学教研室。曾任重庆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曾参加华东卫生部皖南血吸虫病防治,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反细菌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丝虫病防治等工作,训练战士预防细菌战的技术,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主要从事血吸虫的研究,较早地完成了日本血吸虫自然感染中成虫的发育、雌虫的产卵数量问题等,1958年在四川首次发现寄生禽类的包氏血吸虫。
李树华教授:
男,1924年1月24日出生,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47年毕业于南昌前国立中正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957年11月到重医创建寄生虫学教研室。历任寄生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曾任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微生物学会理事,四川省动物学委员。曾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校级先进教师。198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斯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分型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关于华支睾吸虫囊蚴形成、斯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分型的论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参编《实用血吸虫病学》,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一项。
朱仲勉老师:
男,浙江诸暨人,1922年5月出生,1938年参加工作。1957年由上医调任重医,担任微生物学教研室技术室负责人。1957年7月,朱仲勉老师先行来到重庆,负责教研室的创业建设工作。规划建设了教研室的各种工作用房,包括教师办公室、教学准备室、学生实验室,库房、清洗消毒室、冰库,孵育室等大小工作房24间。自行设计并制备了各种室内设施,购置了各种仪器设备,为教研室开展工作做好了准备。在以后几十年的实验室工作中,为重医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年华。
二.教研室现状
(一)基本情况
教研室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博士生导师3名, 硕士生导师5名。承担我校七年制、五年制本科、留学生、专科各专业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硕士生“分子微生物学” “医用微生态学”课程。近年参编规划教材与学习指导13部,获教学改革课题5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8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10余部。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全国奖3项、市级奖多项。
教研室现有细菌感染与免疫,寄生虫病防治的基础研究,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学及其开发应用三个稳定的科研方向,每个方向均以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PI,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设有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微生态学相关的科研实验室,具有相应的科研设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主研和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主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南宁市科委科研课题13项,重庆市教委、卫生局、校基金科研课题22项,经费达两百一十八万元。发表中外科技论文近两百篇,获省部级成果奖7项,专利4项。已培养博士16名,硕士生90名。
(二)导师简介
杨致邦教授:
杨致邦,男,1948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7级)毕业于原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到重庆医科大学任教后,曾先后担任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主任。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863”项目一审专家;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微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杂志特邀审稿人。
担任各层次、各专业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工作28年,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参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英文)5部,其它教材4部。获市教委、校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多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和教书育人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奖5项,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方向为机会致病菌感染与免疫,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创建了简便易行的产气袋培养法,建立了常规培养、鉴定方法;研制了临床诊断试剂盒;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表达了幽门螺杆菌致病物质VacA、CagA、HpaA,VacA-HpaA等多种蛋白,制备出高效价蛋黄抗体,研究了该IgY在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脓肿分枝杆菌的研究中,探讨了该菌暴发流行的特征、来源;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消毒剂、温度、紫外线等其它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对防治该菌的感染有重要意义。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和重庆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5篇,为西班牙“临床微生物学进展”撰稿2篇,主编感染与微生物专著1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已培养硕士生25名,博士生2名;现指导硕士生16名,博士生4名。
叶彬教授:
叶彬,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委会理事、重庆市动物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地方病与寄生虫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议专家。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2004年至2006年受聘担任《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编委。2008年起任《热带医学杂志》编委。1998年荣获教育部与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共同颁发的青年教师三等奖。2002年被批准为首批重庆市高校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荣获“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1988年7月起在重庆医科大学从事教学、科研至今。2002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访问研究。2005年至2006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医学寄生虫学教学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寄生虫病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AR与UCA及ABZ脂质体协同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杀灭细粒棘球蚴的研究”。2006年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杀伤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的基础研究”、重庆市科委资助项目“蜱抗凝血肽-RGDS双功能分子的基因构建及真核表达”。1989-1992年参研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斯氏肺吸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1997-1999年作为主研人员参研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抗卡氏肺孢子虫的基础研究”。参研过省市级等其他多项科研课题。
已发表主要论著30余篇,其中2篇发表于SCI收录杂志(英文杂志)、20余篇发表于CSCD收录杂志。参编专著《新编人兽共患病》、《寄生虫图鉴》。主编教材3本,副主编2本,参编教材4本:2002年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寄生虫学与寄生虫检验》,2003年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寄生虫学》,主编科学出版社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2003年参编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2006年副主编科学出版社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寄生虫学》(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科学出版社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参编高教出版社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第2版)》。2008年参编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全英文教材)《人体寄生虫学》。已培养和招收硕士、博士生多名。

张德纯教授:
张德纯,男,1946年6月出生,微生物学专业教授,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生导师。1970年6月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本科留校工作。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检验与临床以及医学微生态学等多层次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现担任中国微生态学会常务委员与全国微生态制剂组组长,重庆市微生态学会主任,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常委,中国科协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学术带头人。另担任多本杂志的编委与学术委员。
科研方向为“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学及其开发应用的研究”,主要从事生物型保健食品和以益生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曾先后主研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数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奖2项,副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四部,专著一部。2004年荣获校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5年获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06年获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被评为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两项。2011.1. 荣获重庆医科大学2009-2010年绩效考核优秀人员奖。已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18名。
杨春教授:
杨春,女,教授,医学博士,1964年8月出生,重庆市人,汉族。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198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研室任教;200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一审专家。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和重庆医科大学教改课题三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主编和参编教材7本,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卫生局重点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庆医科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多项。“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实验研究获2005年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 收录3篇。目前,主要从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免疫的研究,培养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共9名。
何永林副教授
何永林,男,1972年8月生,重庆人,汉族。医学博士,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副教授,硕士导师。199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研室任教;2002年攻读病原生物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重庆市科委及校级科研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课题、重庆市科委课题8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2),参编教材2部,参与重庆市教委及校级教改课题4项。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已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余篇。

三.教研室发展规划
建立起一支在国内有教高知名度,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队伍。建设国内一流的实验平台,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培养病原生物学高层次人才的实验基地。将病原生物学建设成为教学质量和科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西部地区的病原生物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