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

免疫学教研室 & 免疫研究中心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所在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第一批一流学科,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1956
年建校之初,来自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的余传霖、陈仁溥、裴润芳、胡宏老师(以后均成为著名免疫学、微生物学专家)等筹建了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并培养了一大批遍布国内外的从事免疫学、微生物学的专业人才,为原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教研室留下了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1978年经国家学部委员会批准设立了免疫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了全国首届免疫学硕士生,并开始了结核病的免疫学研究及克山病的病原学研究等科研工作。2005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及免疫学二级学科成功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我校免疫学科的腾飞再一次提供了难得的契机。20063月,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学校将免疫学科从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研室中独立出来,成立了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之后,在第一任学科学术带头人朱道银教授的带领下,围绕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结核免疫与疫苗研究等方向开展了系列科研工作。近10年来,卢贤瑜教授和陈全教授等带领学科开展感染免疫""肿瘤免疫领域相关机制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其它科技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得科技成果奖2项,获得专利1项。先后数人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重庆微生物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重庆市免疫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性病艾滋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编委等。

教研室现状

免疫学科是我校第五个进入全球ESI1%的学科。近10余年,免疫学教研室原主任陈全教授带领年轻教师传承老一代教授留下的宝贵财富和优良传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对国家强化高等教育、重视技术教育、建设一流学科的战略规划,2017年我校引进重庆市高层次人才金艾顺教授主持免疫学科建设工作,为学科第二任重庆市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先组建免疫学研究平台和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研究团队,并于2018年被重庆市科委认证为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一、师资队伍

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下,学科大力引进国内外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研究重点领域的青年人才,组建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免疫学教研室及免疫研究中心已有教学和科研教师25名,在研硕博生53名。

u 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金艾顺(女)教授

u 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陈 全 教授

u 支部书记:何斯荣 副教授

【教学科研师资梯队】(25人)

u 教授:金艾顺(女)(博导), 陈全(硕导),陶崑(女)(硕导)

u 副教授:何斯荣(硕导),王毅、杨晓燕(女),周莲娣(女)

u 特聘副教授:汪英颖(女)(硕导)、王王(女)(硕导)、聂代邦(硕导)、王建为(硕导)、谭帅(硕导)

u 讲师:蒋英(女),朱钰(女),王应明,李婷婷(女),胡超

u 师资博士后研究员:李胜龙,陈桐

u 助理研究员:韩晓建,黄晶晶(女)、郝亚楠,贾林帮,杨燕羽(女)

【免疫研究平台学生培养情况】

2021年度免疫研究中心培养本硕博研究生共计58人。博士研究生15人(免疫专业9人,临床专业6人);硕士研究生38人(免疫专业27人,临床专业11人);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5人。

一群人站在楼梯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一群人在广场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

二、教育教学方面

免疫学教研室承担了全校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课和实验课程教学任务。医学免疫学2009年成功申报校级优质课程。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早期科研培训等活动,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研究生培养方面制定一系列制度体制,包括文献交流学习、研究进展汇报、开题和中期考核、实验记录规范化要求等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定期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免疫教研室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坚持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坚持课程思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响。教研室教师成员具有扎实学术功底,深厚的理论基础,主编或参编了《医学微生物学学习指导》、《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免疫学实验》、《临床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基础医学概论》等多部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材。教学经验丰富,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本教研室周莲娣副教授获得2018年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中文讲课比赛一等奖。蒋英老师在2021年双语讲课大赛荣获基础医学院优秀奖。坚持高尚师风师德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陈全教授获得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大奖赛二等奖。为适应高等医科院校“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设,教研组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医学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图片包含 图示 描述已自动生成

教学成果展示图

三、科学研究方面

科研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关注国际免疫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密切与临床学科开展免疫基础与转化应用的合作研究,主要围绕肿瘤免疫基础与肿瘤免疫治疗感染免疫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等领域开展系列原创性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免疫学研究平台,是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合作、长远发展原则,集教、研、学、产、医多位一体的高水平的基础与临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研究室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平台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省市级奖项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另有国际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4本。近五年来总科研项目达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重庆市项目14项,横向合作项目2项。总科研经费达2541.5万元,其中横向合作项目2000万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免疫研究中心科研平台

实验室拥有近1100平方米空间充裕的实验室,包括细胞培养室、P2实验室、GMP实验室、标准PCR室和小动物观察室等符合国家标准级别实验室和宽敞明亮的常规实验室。约3000万元的免疫实验所需的流式细胞筛选仪和流式细胞分析仪、抗体制备和纯化系统、免疫组化分析系统以及小动物成像仪、辐照仪、GMP级磁性细胞分离仪、组织处理器、生物信息服务器等大中型仪器设备。

柜台上放着广告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

【平台特色与核心技术】

免疫研究平台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搭建开展肿瘤免疫基础研究、前沿免疫技术研发、引领技术创新和组织科技攻关原创性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根据国家需求和战略面向医院或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提升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创造能力。中心目标是建设为国内一流、1-2研究方向上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为恶性肿瘤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培养各学科的免疫学专业的优秀创新研究型人才。

免疫学研究平台目前拥有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1)高通量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技术,开展新抗原特异性TCR基因修饰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2)新抗原筛选技术及治疗性疫苗研究。3)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技术(B细胞),开展抗体药物研究;4)各种肿瘤类器官培养技术,开展肿瘤免疫治疗疗效和毒副作用评价以及小分子药物筛选;5高通量免疫组库分析免疫功能量化评价、个体化免疫精准治疗评估研究。同时,实验室还具备特色免疫学和生物学技术, 包括预测肿瘤新抗原生物信息技术,多色流式细胞分析/分选技术,重组蛋白/抗体制备和纯化技术,小动物模型和大动物实验技术(灵长类)。

【硕博导师简介】


1. 金艾顺 医学博士,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学科学术带头人,第一批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人在切蛋糕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现任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主任,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免疫研究中心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2021年十大重庆科技创新年度人物奖。从事《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工作,承担本、硕、博等各层次教学任务。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和富山大学学习和工作, 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受聘日本学术振兴会特聘研究员(JSPS)。长期致力于T细胞功能和T细胞免疫治疗研究以及人源单克隆抗体技术研发和抗体药物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ProtocolJournal of European ImmunologyOncogen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获得国际专利一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逃逸机制研究;(2T细胞(TIL/TCR/CAR)肿瘤免疫治疗及治疗性疫苗转化应用研究。(3)抗体药物研究。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和部省市级课题9260余万经费资助。已培养博士后研究5名、免疫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分别在国内外医院大学院所免疫学专业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联系方式:aishunjin@cqmu.edu.cn


2. 陈全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重庆市微生物学会理事,重庆市免疫学会理事,重庆市第二批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对象。曾先后获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微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赴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为期半年的化医优秀中青年人才培训。自19947月至今,主要从事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了硕士生、本科生及留学生等层次的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10部。在科研工作中,曾主持或参与结核病新型免疫诊断试剂的开发结核病重组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以及呼吸系炎症与肿瘤的分子免疫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以感染免疫与肿瘤免疫为科研方向,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肺癌基因治疗基础等研究领域已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主研参与课题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实验研究,获2005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尤其擅长分子克隆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及相关研究。已毕业硕士研究生20名,有在读研究生3名。联系方式:857854082@qq.com


3.
陶崑 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1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硕转博攻读重庆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博士,获医学博士学位。自19917月至今,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 《医学免疫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承担硕士、七年制、本科、成人等各级各层次教学任务,专业方向为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同时参与编写国家级、省部级免疫学相关教材8部。科研工作近年以白血病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为研究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TCR-T的筛选及功能鉴定。作为课题负责人主要承担重庆市科委课题、重庆医科大学课题等;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等项目的科研工作,以临床免疫、免疫学检测技术为擅长。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科研论文20余篇。作为硕士生导师共培养研究生10余名,分别在国内医院检验科、市级中心血站等从事临床检验工作或进一步去国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联系方式:2356558676@qq.com


4.何斯荣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微信图片_20211228162419

曾先后获四川大学医学本科,临床医学硕士,免疫学博士学位。自2014年至今,主要从事医学免疫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等各层次的医学免疫学和临床免疫检验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担任中英合作办学(临床医学专业)科学方法导论授课教师主编参编医学免疫学等规划教材和相关专著7。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自免疫性疾病免疫治疗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类产品的研发临床前评价2重大疾病的病理特征与免疫功能联合分析包括高通量人体免疫组学分析免疫治疗优势靶点的筛选等开发出国内首套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免疫功能评价与个体化免疫治疗评估系统。先后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9项国家级项目,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等3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IF>5SCI收录论文9篇,9份论文摘要被国际学术会议接收为OralPoster交流,5项发明专利。曾先后担任国际移植学会亚太区委员、国际免疫学正式会员、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委和人社局专家、成渝双城圈医学项目评审专家、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因诊断与治疗转化团队负责人之一、6家医药企业和医学检验机构兼职专家、华西医学杂志编辑等。联系方式:hesirong@cqmu.edu.cn


5.汪英颖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汪英颖 20211008125549

曾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7年制中法班,获取学士和硕士学位;法国洛林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法国洛林大学附属医院血液专科培训1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内科工作近8年余。曾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带教。主持国家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数篇主要包括cytotherapy, Journal of Immulogy, JHO, BMT等。参与编著《临床血液学病例荟萃》及湖北省MDS/MPN诊疗手册。主要研究方向:慢性炎症参与骨髓衰竭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毒感染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治疗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联系方式:yingyingvictoria@hotmail.com


6. 王王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5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同年8月以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Roswell Park癌症研究所及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学习,2011年获癌症研究博士学位。2011-2013年于Eppley癌症研究所与肿瘤外科合作,进行癌症药物预临床的博士后课题研究。其后具有国内外生物制品企业产品的研发、转化、专利设计及国际注册经历。研究内容于2013年获得美国胰腺癌卓越研究专项(SPORE)基金。已发表SCI论文多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的生物机制,癌症转移的微环境调控及小分子癌症治疗药物的研究。联系方式:wwang@cqmu.edu.cn


7. 聂代邦 博士,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AAV基因治疗、RNA编辑酶 ADAR1T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以及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前列腺癌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Gene”以及“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SCI杂志。2010-2015年任长春大成生化科技集团基因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发酵法生产蛋氨酸,赖氨酸及苏氨酸基因工程菌的开发。主持课题发酵法生产蛋氨酸技术的开发发酵生产蛋氨酸关键技术的开发,并参与课题高产赖氨酸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以及新型赖氨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研究成果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及吉林省科技进步奖。2015-2018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肌腱干细胞生物学与运动生物学、衰老引起肌腱退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以及mTOR信号通路与肌腱干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10余篇。联系方式:niedaibang@cqmu.edu.cn


8.王建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本科和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随后于2011年获得日本文部省政府奖学金留学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京都大学医学部和iPS细胞研究所。从事免疫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几年的免疫学研究经验,2019年以重庆市高层次引进人才入职重庆医科大学工作,入选重庆医科大学青年创新人才和重庆市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 发表相关SCI学术论文多篇。参编教材两部。目前课题组聚焦肿瘤免疫治疗与先进纳米材料相结合,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联合精准诊疗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联系方式:jianweiwangcn@cqmu.edu.cn


9. 谭帅 博士,特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穿着蓝色衣服的男人在街道上 描述已自动生成


20139-20166月,在四川大学攻读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其中201410-201510月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毕业后20167-20171月在重庆西南医院从事科研助理工作,20172-2017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从事科研助理工作。201710-20208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从事专职博士后,其中20188月到20208月在美国西南医学中心消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9月至今,进入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特聘副教授。长期从事肠道菌种在代谢和结直肠癌发生中作用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身份身份在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genetica, evolution and ecology, Mitochlndrial DNA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 另外从事消化道相关疾病的发生中机制研究多年,相关结果发表在PNASElife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杂志。另外为Frontiers in oncology, froniters in immunolgy, Plos one等杂志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