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申报2021年“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情况的公示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9-13 浏览量:

各教研室、研究中心(室):

根据学校“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安排,现将学院刘茜等21同志的申报情况予以公示(见下表),公示时间3个工作日(2021913-15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在公示期限内,有关人员均可实事求是向学院办公室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在反映时应署真实姓名并提供必要的调查线索。不允许借机捏造事实、泄愤报复或有意诬陷,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联系人:代老师

联系电话:68485288

   基础医学院

  2021913


重庆医科大学未来医学青年创新团队申报汇总表

序号 部门 团队名称 申报团队类型 团队负责人姓名 工作部门 出生年月 学历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主要业绩(200字以内) 团队建设主要目标(100字以内)
1 基础医学院 乳腺癌康复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刘茜 基础医学院 1980.12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主带头人于   2010 至 2012 年在美国主要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于杂志   NAR(16.97)。回国后,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继续从事肿瘤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庆市科技局项目并顺利结题,以第一作者在JCP(6.38) 和   JON(4.1) 发表论文两篇,作为通讯作者指导研究生分别在CL(8.67) ,CMN(5.04),   CMR(3.98)上发表论文三篇。201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凯斯勒康复研究所从事乳腺癌相关临床研究。2020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重庆市科技局和重庆市渝中区科委项目。 主要研究乳腺癌化疗后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病机制,寻找能有效改善患者化疗后神经系统损伤有效药物。发挥基础和临床交叉融合的优势,建立肿瘤康复学科及研究平台,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建成国内先进的乳腺癌康复科研团队。
魏余贤 附一院 1984.09 博士研究生 讲师
2 基础医学院 肺癌分子发病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卜友泉 基础医学院 1977.01 博士研究生 教授 主任 1.科研项目: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研省部重点和省部级课题7项,主研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
    2.标志性学术成果:癌相关基因鉴定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Oncogene(IF>9.867)、JBC和IJC等主流杂志。
    3.获奖情况: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4.专利情况: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
    5.支撑平台:省部级/校级/院级平台3个。
    6.其他:主编教材3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
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构建特色肺癌组织样本库,发现鉴定肺癌致病新基因,开展“肺癌临床需求-肺癌新致病基因原创基础研究-肺癌靶向精准诊治临床转化”系统研究,推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原创成果产出及学科发展。
江宇 大学城医院 1978.04 博士研究生 主任医师 主任
3 基础医学院 骨与关节功能损伤与重塑机制及
    药物研发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郭风劲 基础医学院 1972.09 博士研究生 教授 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
    教研室主任
1.科研项目: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部课题教育部、重庆市等各类项目十余项;
    2.相关标志性学术成果发表于Arthritis Rheum.(IF10.995),Biomaterials(IF12.479),J Control   Rel.(IF9.776), Cell Commun Signal等主流杂志;
    3.获奖情况: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
    4.专利情况: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5.支撑平台:省部级5个,校级1个;
    6.其他:参编专著、教材多本。
建设一支基础、临床联合材料、组织工程多学科交叉融合青创团队,在探讨骨与关节功能损伤与重塑机制基础上,研发携带各类新药并具有再生修复功能的新型生物制剂,以解决骨科常见疾病的精准治疗与功能重塑为最终目的。
汪洋 附二院 1984.08 博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附二院脊柱外科科室
    副主任
4 基础医学院 儿科罕见病致病基因分离与生理功能研究 教学创新团队 黄增益 基础医学院 1987.1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团队以临床与基础基于一致的研究兴趣自发组合。成员已经获得项目十余项,到账经费大于400万,完成了TBC1D7等人类罕见病致病基因的前期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省部级以上奖项多项 构建“临床-基础-临床”新的模式与范式,以自主研究体系为主搭建一个国内领先的研究团队与平台。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高质量原创性成果,服务于西南地区的人口健康。
钟敏 附属儿童医院 1978.11 博士研究生 主任医师/教授 副主任
5 基础医学院 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放化疗抵抗机制研究 科研创新团队 雷云龙 基础医学院 1985.02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教委项目2项。
      2.团队成员在NC、JEM、Oncogene、Theranostic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5的有19篇)。
    3.获奖情况:获2020年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重庆市科协2018年优秀论文。
    4.支撑平台: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附一院放射治疗室。附一院结直肠癌MDT团队。
1、多组学筛选鉴定结直肠癌转移关键分子解析其功能和机制。
    2、解析肿瘤放化疗抵抗机制,重点关注氧化应激和自噬在肿瘤放化疗中作用。
    3、筛选增敏结直肠癌放化疗药物,特别关注筛选增敏结直肠癌放疗的方法和药物。
李龙浩 附一院 1979.09 博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6 基础医学院 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团队 教学创新团队 李英博 基础医学院 1978.1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人体机能实验室主任 1.授课情况:承担所有层次教学工作,评价优秀。
    2.教材建设情况:副主编国家级教材1部,参编6部。
    3.课程建设情况:获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虚拟仿真金课1门。
    4.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获奖情况:获国家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教学创新奖;市、校级奖项9项。
    5.教学改革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市、校级项目2项
    6.教学研究论文:共7篇。
    7.其他:获评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培养“钱惪骨干教师”1名。
   
瞄准“人工智能”,校企联合,建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2项,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打造新医科教学创新团队,培养教学名师,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新机制;建设5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钱昆 附一院 1979.0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7 基础医学院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组织修复策略与新药研发 科研创新团队 罗忠礼 基础医学院 1976.01 博士研究生 教授 1.创立了手性自组装短肽系统;研究领域主要聚焦纳米医学和纳米生物医学;在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方面,主要体现在快速止血、细胞三维培养以及重要器官的快速修复与再生等;
    2.在国际国内较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如包括Biomaterials,Chem Rev,   NPJ等;参编英文专著1部;部分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支持多项等。
本团队计划整合MODS修复过程的临床样本资源及基础医学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利用高通量多组学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手段,结合临床信息和自组装短肽技术,实现基于患者个人的临床和分子特征的个性化精准诊断及靶向治疗。
刘刚 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大学城医院
1979.04 博士研究生 主任医师,副教授 副院长
8 基础医学院 纳米医学与肝胆肿瘤精准诊疗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彭奇龄 基础医学院 1983.08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1】彭奇龄,2019入选重庆市“高层次海外优秀人才”;以主要作者在J.   Am. Chem. Soc. (影响因子:15.4),J. Mater. Chem. A (影响因子: 11.3), Biosens.   Bioelectron. (影响因子:   10.5)等发表论文多篇;论文总影响因子80;主持国自科面上项目、重庆市“留创”项目和重庆市教委项目等。【2】廖锐,2018入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以主要作者在Lancet   Oncol. (影响因子: 41.3), Hepatology (影响因子: 17.4)等杂志发表论文8篇,主持国自科青年项目、重庆市科委基础与前沿项目和重庆市教委项目等。 基于功能化纳米体系针对肝胆肿瘤诊断和可视化介导的新型治疗,为临床提供技术支撑。团队囊括化学、免疫和临床医学等学科,将平台完善成针对肝胆肿瘤精准诊疗国内有影响力的研究中心,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优秀人才。
廖  锐 附一院 1978.05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9 基础医学院 肺部炎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和靶向治疗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任春光 基础医学院 1983.11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本团队成员(共5人)所主持的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国自然青年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2项、重庆市自科面上项目2项、重庆市人社局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学校特聘教授-骨干人才启动项目1项、重庆市留创项目(启动)1项等,团队研究经费合计近300万;团队目前已在Dev   Cell、Cell Res、Cell Rep、J Hematol Oncol、J Immunol、Am J Physiol-Lung C、Int J   Chronic Obstr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成员获得过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具有专利一项。 团队总体目标是:从先天免疫角度,揭示一种或多种肺部炎性疾病新的病理机制,并开发出一种或多种针对肺部炎性疾病的免疫靶向药物。未来三年内发表二区及以上论文3-5篇,申请到国自然项目3-5项,新增资助额度达100-200万。
李长毅 附二院 1973.12 博士研究生 主任医师 呼吸内科副主任
10 基础医学院 西南地区突发性耳聋不同分型数据库的建立与高压氧治疗方法的临床推广 科研创新团队 谭帅 基础医学院 1986.0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一项,重庆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医学高端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一项,在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Genetica和Therapeutic Advances in Chron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论文,突发性耳聋相关研究在Otology and    Neurotology,Otology and    Neurot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支撑平台基础研究为肿瘤免疫基础与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临床科室为重庆地区耳鼻喉专科联盟理事长单位,也是中国突发性耳聋西南地区分中心,拥有38个耳鼻喉联合单位,每年收集突发性耳聋病人2000例以上。 通过已有数据建立西南地区突发性耳聋基因数据库,通过病因展开年轻化突发性耳聋分型,尝试利用豚鼠模型验证突发性耳聋相关基因,采用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治疗并解释其具体机制,并进一步在西南地区进行推广。
钟时勋 附一院 1972.04 博士研究生 教授 副主任
11 基础医学院 卵子衰老的分子标记与临床诊疗 科研创新团队 向云龙 基础医学院 1987.09 博士研究生 教授 研究团队主带头人聚焦于探究哺乳动物卵子发生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与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副带头人围绕卵巢早衰、卵巢功能减退的发病机制探索,每年接诊高龄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等患者上千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Cell Research》、《Lancet》、《Nature Communication》、《Jou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高水平杂志,总影响因子超过264.508。本团队依托生殖与发育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母胎医学实验室,目前主持2项省部级课题与1项校级课题,已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通过研究高龄人群中颗粒细胞的转录与表观遗传调控状态,筛选并鉴定影响卵母细胞质量的分子标记物,研发1种基于组学技术精准筛查卵母细胞质量的检测试剂盒,提供1-2项预测及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诊疗新途径。
王炼炼 附一院 1976.09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12 基础医学院 组织损伤与修复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杨美 基础医学院 1980.05 博士研究生 教授 学院党委副书记 团队长期从事水通道蛋白的功能研究和组织损伤修复重建工作,累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项目7项;团队成员以通信作者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在Br   J Cancer,J Biol Chem,Cancer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部科研成果二等奖等各级奖励多项。基础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以及重庆市肾移植中心单位可为后续课题开展提供支撑平台。 力争通过未来3-5年的建设和发展,建成一支由基础和临床专家组成,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组织损伤修复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科研创新人才,发表高水平文章5-8篇;获国家级项目2-3项;举办学术会议1-2次,申报科技奖项1项。
高飞 附一院 1978.05 博士研究生 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13 基础医学院 急慢性肾损伤分子调控与治疗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张政 基础医学院 1976.09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显微形态学实验室副主任 本团队在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等课题资助下展开科学研究工作,成果发表于国内外知名期刊,包括SCI影响因子10分以上文章2篇和5分以上13篇,并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申报专利2项。支撑平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肾脏病学)、重庆市肾脏病学专业医疗控制中心、重庆市肾病与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基础医学院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 科研上,以肾脏单细胞效应RNA和肾损伤分子ALR为特色的分子调控为切入点,深入研究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以期产出引领本领域的突出成果。团队上,孵育一支拥有优秀学者和实干的硕、博研究生和青年人才的肾脏损伤科研队伍。
   
廖晓辉 附属第二医院 1978.06 博士研究生 教授 肾内科副主任、第26党支部书记
14 基础医学院 分子影像探针与可视化医疗 科研创新团队 赵征寰 基础医学院 1986.07 博士研究生 教授 长期从事新型高性能功能化磁共振造影成像材料的设计与开发,致力于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磁共振造影成像介导的高性能功能探针,用于疾病早期诊断与治疗。已经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国际权威期刊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Chem.   Mater.和Biomaterials等发表研究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首批入选者,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 本研究团队的总体思路是以解决疾病精准诊疗的临床需求为导向,围绕分子影像探针这一领域开展转化及前沿研究,旨在开发出一系列集疾病诊断与治疗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功能化分子影像探针,并将其应用于精准可视化医疗中。
肖智博 附一院 1979.09 博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15 基础医学院 脑血管疾病的炎症免疫机制与精准治疗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赵敬 基础医学院 1974.10 研究生/博士 教授 副院长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Oncolgy(IF:6.24)以及Frontiers in Genetics (IF:4.59)期刊的Topic   editor,并发表Editorial   1篇。带领的科研团队2017年获评重庆医科大学首批优秀科技团队;2018年度获评重庆首批市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带领团队10年来一直聚焦脑血管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成果获得了2019年重庆市自然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面向临床脑血管疾病血管损伤后的早期干预、血管再通、功能恢复和精准诊疗方法在脑卒中的作用的重大需求,解析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筛选脑血管疾病治疗新靶标,建立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有效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新策略。
翟瑄 儿童医院神经外科 1974.11 研究生/博士 教授 副主任
16 基础医学院 神经精神系统整合教学青年团队 教学创新团队 陆蔚天 基础医学院 1979.0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1.承担《神经精神系统整合课程》、《神经病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颌面局部解剖学》、《临床诊断学》、《专业英语》、《全科医学概论》等多门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
    2.参编教材3部
    3.参与重庆市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国家一流线下课程建设
    4.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获奖5项
    5.主持/参与校级及重庆市级教学课题2项
    6.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教学论文7篇
    7.曾获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钱惪骨干教师”等称号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设具有特色鲜明、高质量的示范课程
    2.履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3.提高团队成员教学及研究水平,打造顺应新背景下的创新性教学团队
    4.积极参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整合教材建设
吴绮思 附一院 1985.11 博士研究生 讲师
17 基础医学院 基于基因-病理-影像交叉式组学的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精准免疫分析及应用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杨雅莹 基础医学院 1979.06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分子医学诊断中心病理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相关研究,曾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临床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9.233。参与的“基于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医学形态学科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与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教材5部。担任中国女医生协会病理专委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利用基因-病理-影像交叉组学学科特征致力构建消化道肿瘤人工智能评估肿瘤免疫模型,为精准治疗医学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为未来智慧医学体系完善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唐怡 基础医学院 1986.01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18 基础医学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免疫-代谢机制与精准治疗研究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张力 基础医学院 1979.01 博士研究生 教授 实验室主任 本团队依托重庆市危急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重庆市重大代谢性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医科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主副带头人分别为“基础医学”和“重症医学”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危重炎症的发病机制及分子干预研究,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2项,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其他项目10余项;在Front   Immunol、J Infect Dis、Pharmacol Res、Mol Immunol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3项。 以危重症救治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于   “免疫-代谢偶联”研究前沿,围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代谢基础和代谢干预开展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从免疫代谢的角度在ARDS发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靶向干预方面获得创新突破。
徐昉 附一院 1977.08 博士研究生 教授,主任医师
19 基础医学院 多中心多组学易转移肺结节分子标记物的精准筛选及应用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冉隆科 基础医学院 1972.05 博士研究生 教授 教研室主任 1.科研项目: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2项;
    2.标志性学术成果:发表SCI论文5分以上5篇article,最高影响因子11.622;
    3.获奖情况:获校级以上奖励5项;
    4.专利情况: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
    5.支撑平台:5个支撑平台;
    6.其他:2个职称技术平台
该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与易转移肺腺癌结节恶性进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从体内、体外实验模型,以及临床样本等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与易转移性肺结节相关的早期诊断标志物,为临床肺结节早诊提供科学依据。
杨丽 附一院 1983.10 博士研究生 副主任医师 主任助理
20 基础医学院 全新角度筛选妇科肿瘤耐药机制及AI病理诊断的交叉探索团队 科研创新团队 高彦飞 基础医学院 1983.12 博士研究生 教授 1,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2,标志性学术成果:Nature Cell Biology(2011年);Cell Reports(2016年);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7年);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019年);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2020年)。
    3.获奖情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策略研究,赵涌,赵敬,陈晏林,巫静娴,喻姗姗,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19年
    5.支撑平台:1)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基础医学院;2)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检测中心,重庆医科大学
针对妇科肿瘤临床治疗中产生耐药的难点问题,利用团队不同专业的优势,集中解决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及逆转策略研究和自动化诊断及预后模型预测问题,力求实现妇科肿瘤的“精确诊断PLUS个体化治疗”。
牟晓玲 附一院 1973.04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21 基础医学院 “智能+”时代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运动医学虚拟课程组 教学创新团队 冉建华 基础医学院 1974.04 博士研究生 教授 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 团队负责人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钱惪骨干教师,成员均来自《运动系统疾病》授课一线和相关临床科室,人均完成教学工作量约350标准课时/年。教学团队编写教材23部(主编副主编3部)。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课程3项,市级课程1项;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5项,并获得10余项国家级临床技能大赛和讲课比赛奖项;主持教学课题8项(市级以上5项);发表教学论文19篇。负责人领导团队2021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依托国家一流线下课程,整合解剖、骨科、康复、影像及工程力学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运动系统疾病》的智能化教学工具,构建智能化教学及标准化考试平台,探究适应“新医科”需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打造以《运动系统疾病》为代表的“金课”课程群。
石磊 附二院 1987.01 博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运动系统教学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