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最早由李韵笙、康格非等老一辈知名生化专家于1956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重庆医学院时建立,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校生物学学科点的强势学科,早在1981年就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均成绩显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
-----------------------------------------------------------------------------
本学科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条件优良,热忱欢迎国内各大院校有志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优秀学生报考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也欢迎相关优秀考生调剂至本专业!
联系电话:023-68485096或68485991。
-----------------------------------------------------------------------------
一、历史沿革
(一)教研室的组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学科底蕴,其前身是原生物化学教研室和原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生物化学教研室最早由李韵笙、王征泰、康格非、吕懿娟等老一辈知名生化专家于1956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重庆医学院时建立,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又调入了申功述、王霞文教授等。1984年为支持学校组建检验系,康格非、王霞文教授调出到检验系组建临床生化教研室。原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是2001年从校外引进宋方洲教授、王勇博士、马永平和易发平硕士等组建而成。2004年,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学科发展需要,两教研室整体合并。2007年,学校院系调整,原重庆医科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并入。

 

 

 

 

20世纪50年代(原生化教研室)          20世纪80年代(原生化教研室)
备注:1956年建院初上海第一医学院赴生化室工作人员一共10名(李韵笙,朱伯明,王征泰,吕懿娟,康格非,王雪英,徐书绅,陈聪秀,李文婉,胡献珍)。

 

 

 

 


2000年(原生化教研室)                   2002年(原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05年合并后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合影
(二)历届教研室主任
原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李韵笙(1956-1967),陈燧康(1967-1976),康格非(1976-1980),王征泰(1980-1988),吕懿娟(1988-1993),曾昭淳(1993-2004),宋方洲(2001-今)
原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宋方洲(2001-2004)
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宋方洲(2004-2009)、卜友泉副(2009-至今)
(三)部分早期创始人介绍
李韵笙教授: 为第一任教研室主任,在教研室建设、学科建设和实验室筹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康格非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务特殊津贴”,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生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理事。国外医学――临床生化学检验学分册副主编。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检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历任全国高等检验医学教育校际协会理事长。85年评为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师。.
王征泰教授:四川省生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生理学会理事,生物化学学会委员,重庆市公安局刑事技术生化专业顾问,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九届人民代表。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培养多名研究生毕业。王教授在克山病、肝昏迷机理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他首次独立的科学论文《鱼甘油酸钠针剂的制备》发表在上海医学院学报(1953年),该成果缓解了解放初期该药物进口受禁的困境,曾多次参加院科研协作组,有血吸虫病的防治;克山病病因与发病;人工肝研制;在克山病研究中曾多年下乡搞防治,发表论文30多篇,如《抗血吸虫病药物AS-846的体内过程》、《抗血吸虫病药物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克山病与缺氧环境》、《肝性昏迷与GABA代谢研究》等,获得多篇优秀论文一等奖,“抗体免疫荧光定量测定法”获1978年重庆市科学大会奖。为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吕懿娟教授: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到重医工作。1992年任西南片区第一期硕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检查评估学科专家组生物学科组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四川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重庆生物化学学会副秘书长。1982―1983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生化系进修,1983―1984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化系进修,1991年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基因工程系做高级访问学者。吕教授在糖尿病胰岛素基因突变、妊娠特异蛋白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贡献。
王雪英教授: 作为最早到重庆来的教师,在教研室、学生实验室规划和筹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担任《国外医学――临床生化及检验学分册》编委。.
申功述教授:1958年到重医病理生理教研室,1972年到生化教研室。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生理学会会员,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会学术委员。1956―1967年在上海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系进修蛋白质及氨基酸分析。曾对高山病肺水肿的酸碱平衡、水盐代谢、冠心病和高血脂蛋白分型、小肠乳糖酶缺乏症等作过病态生物化学的研究,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参编《生物化学诊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一本。
陈聪秀实验师 是教研室的第一位实验技术员,与老教授们一起为教研室的发展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
宋方洲教授:在组建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和新教研室、学科的调整与合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为教研室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教研室现状
(一)基本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现有在编教师17人。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讲师6人;学历层次包括博士10人,硕士6人,本科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所有学术骨干均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留学经历。
(二)教学工作
教研室历来重视教学工作,每年承担近3000余人次研究生、本科及专科学生等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总学时数约5000-6000学时/学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将科研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编写补充讲义,开设紧跟学科进展的选修课。自制多媒体课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进行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开设有本科层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以及研究生《基因组学》课程。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基因组学》于2009 年被评为重庆市级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近五年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0余部,是“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副主编单位、八年制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副主编单位和卫生部统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参编单位,多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奖。

 

 

 

 


教学获奖                              参编教材

(三)科研与学科建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一直都是重庆医科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本学科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重庆医科大学最早的硕士授权点之一,迄今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名,近三年平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5-6人,且培养人数逐年增长。2004本学科申报获准中央地方共建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投入400万元人民币进行建设。2006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批准为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2008年,学校实施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以本学科为基础,联合其他学科组建了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2010年,所在的生物学学科点被批准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五年本学科在学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一支知识、年龄和专业技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潜力很大、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集教学、科研、应用开发为一体的研究团队,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目前的总体研究以分子肿瘤学和基因工程为中心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为:(1)肿瘤功能基因组学;(2)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3)基因工程药物与基因疫苗。近五年来,教研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共约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占基础医学院总数的近 1/3),科研经费总计4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近五年主编主编和参编专著4部,其中国外学术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科研获奖1                              科研获奖2

(四)在职研究生导师介绍

 

 

 

宋方洲 教授/博导/副院长     冯涛 教授/博导/院长

 

 

 

刘智敏 教授/硕导            马永平教授/硕导               刘先俊副教授/硕导

 

 

 

卜友泉 副教授/硕导/科室主任       李梨副教授/硕导      易发平副教授/硕导/支部书记

宋方洲教授:博士,教授/博导,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首批资助项目获得者,重庆市首届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兼职博导,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及重庆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Gene》《Cancer Biol.Ther.》《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中国药理学报》《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杂志特邀审稿专家。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主持承担和主研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国家及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春晖计划、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40余项,在人类新基因NFBD1和MCHR2的功能以及宫颈癌的基因治疗、白细胞介素、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先后在Cancer Biol. Ther.、Food Chemistry 、Genes Cells、Gene、Mol.Cell Endocrinol.和《中国科学》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及专著多部,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名。获省部级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现指导的在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8名(1名印度博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名。
冯涛教授:男,4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教师,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学会会员,中国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重庆市科学技术学会委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1995在北京医科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2000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分子肿瘤实验室学习,2002年回国,历任重庆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外事处处长,管理学院院长。目前带有研究生13名(1名博士,12名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基因工程、肿瘤发病机理及基因治疗,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三项、重庆市科委攻关课题等项目,在国内外发表文章约30篇。
刘智敏教授:女,48岁,四川成都市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重庆市生物化学学会理事。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在成都科技大学获生物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6年9月以香港特区政府批准内地输入人材计划任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副研究员。2007年10月人才引进到重庆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疾病相关基因、肿瘤发病机理。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医科大学重点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加了英国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出版社发行的《Apoptosis in Carcinogenesis and Chemotherapy》专著的编写。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论文8篇,分别在《Oncogene》、《Cell Mol Life Sci》、《Apoptosis》、《FEBS Lett》、《J Cell Biochem》、《Curr Drug Targets》、《Mol Cell Endocrinol》国际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总影响因子35。
马永平教授:男,1968年9月生,教授,博士,2004年获得首届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人选,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学会会员,中国重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2000年获得武汉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医学),2 009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美国NIH的NIAID从事研究工作1年(访问学者)。马永平同志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认真负责,作风严谨,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自2002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4项,重庆市骨干教师计划项目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4件,参编《生物分析化学》和《临床蛋白质组学》等专著2部,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近几年在以双歧杆菌为表达载体的基因工程疫苗和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工程疫苗与药物,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及其技术。
刘先俊副教授:男,副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方向:生物制药,重点是肿瘤化学预防、肥胖的发生机制与治疗的研究等,已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卜友泉副教授:男,现年34岁,籍贯河南省南阳,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会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特聘评审专家,重庆市科技评审专家,多家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2001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受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于日本千叶癌症中心。2007年获临床检验诊断学医学博士学位,系重庆医科大学和日本千叶癌症中心联合培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肿瘤相关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功能分析;肿瘤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和重庆医科大学重点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在《Genes Cells》、《Oncology》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国外学术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中英文教材3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多次,研究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一次。
易发平副教授:男,36岁,籍贯重庆市万州区。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副教授。2004年获得重庆市“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2001年至今工作于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2003年晋升讲师,2008年晋升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1获硕士学位;2006年获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习期间主要从事树突状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参加工作后,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945)和重庆市科委、教委课题,作为主研人员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410、30872758、30200244、30371479、30671008、30672431、30671865)及多项地方科研项目的研究。2005年,公派到日本九州大学学习。
李  梨副教授:女,35岁,籍贯:河南。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副教授。生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工作多年,主讲留学生、七年制、本专科等各层次学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能流利地进行中英文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参加编写《生物化学第六版同步辅导与习题解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科学出版社)教材3部。主要科研方向为神经疾病发生与防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及肿瘤防治研究。研究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等相关学科。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各类课题多项。在SCI、CSCD等各级别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三、教研室未来发展规划
教研室将继续贯彻“教学立室、科研强室”的建室方针,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从而全面推动教研室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和互动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方面从国内外引进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同时鼓励年轻教师进一步深造,包括到国内知名院校培训,报考知名院校博士研究生,出国进修等。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争取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建设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结合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建设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改善科研软硬件条件,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以分子肿瘤学和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力争在5到10年内将本教研室和本学科学科建设为西南片区位于前列、在国内本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与科研的技术平台。

四、附近5年部分代表性科研与教学成果
(一)承担的部分国家级研究项目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来源 起讫时间 承担人 经费
(万元)
1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2(MCH R-2)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30671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 宋方洲 27
2 NFBD1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靶位治疗的研究(308727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宋方洲 33
3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2(MCH R-2)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 (30671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 宋方洲 27
4 利用RNAi技术抑制人乳头状瘤病毒-16(HPV-16)E6基因表达的研究(303714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01-200612 宋方洲 18
5 肥胖相关因子受体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基因功能与蛋白质组学研究(CSTC,2007BA5012) 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 200710-201012 宋方洲 20
6 PPARγ和β-catenin对HBV相关性肝癌发生的作用机制研究(307719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 冯  涛 30
7 乙肝病毒X蛋白对Wnt/Wingless信号转导的影响(3037127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01-200512 冯  涛 20
8 HBx对肝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的机制研究(810717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001-201212 冯  涛 35
9 低氧诱导MT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EMT的分子机制(810721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101-201312 刘智敏 35
10 用双歧杆菌做载体构建ETEC定居因子I重组载体疫苗(302002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01-200512 马永平 18
11 用双歧杆菌构建人轮状病毒VP4重组载体口服活疫苗 (306718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601-200812 马永平 30
12 基于双歧杆菌表达系统的EV71 VP1亚单位口服或疫苗研究(3097258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01-200912 马永平 30
13 用双歧杆菌做载体构建ETEC定居因子I重组载体疫(30410403264) 国家自科基金
(海外) 200401-200512 马永平 0.5
14 一个新的肿瘤相关基因----PRR11的鉴定与功能解析(308013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卜友泉 20
15 带有HPV16 E6/E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后治疗子宫颈癌的研究(308009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易发平 20
16 乙型肝炎病毒重组体及重组规律研究(308009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邓小燕 20
17 解析GW112mRNA的稳定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101-201312 蒋  雪 20
18 G2/M期基因转录调控元件--CHR元件结合蛋白的鉴定(3087123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王  勇 30
19 MCPH1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靶位治疗研究(3080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 袁成福 20

(二)出版的专著及教材
序号 专著/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
时间 出版单位
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2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5月) 宋方洲
副主编 2005 科学出版社
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卫生部统编规划8年制教材) 冯  涛
副主编 2010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纲要与同步练习》(医学课程学习纲要与强化训练) 卜友泉
主编 2010 科学出版社
4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高等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国家级教学示范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系列教材) 宋方洲
主编 2008 科学出版社
5 《医学分子生物学》
(卫生部统编规划8年制教材) 宋方洲
参编 2008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Experimental Manual in Medical Biochemistry》 卜友泉
马永平参编 2008 武汉大学出版社
7 《临床蛋白质组学》 马永平
参编 2008 科学出版社
8 《生物分析化学》 马永平
参编 2007 科学出版社
9 《Apoptosis in Carcinogenesis and Chemotherapy》 刘智敏
参编 2007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10 《Cancer Gene Therapy》 卜友泉
参编 2010 Research Signpost. India.
11 《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用教材) 杨生永
参编 2005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2 《生物化学第6版同步辅导与习题解析》 曾昭淳
主编 2005 陕西教育出版社

(三)国家发明专利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作者(*) 时间 专利授权号
1 一种携带质粒pBIF10的两歧双歧菌菌株及其应用 宋方洲 200506 国家发明专利. ZL03135638.9
2 一种视觉对比度分辨率测试方法 宋方洲 200904 国家发明专利. ZL200710078497.9
3 抑制Plk1表达的siRNA及其应用 卜友泉 201010 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号:2010101183548
4 一种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ES、双歧杆菌―ETEC CEA/I重组载体及其用途 马永平 200805 国家发明专利
(CN101182532A)
5 重组双歧杆菌―hRV/VP7表达载体及其口服疫苗 马永平 200807 国家发明专利
(CN101182532A)

(四)教学及科研成果
序号 成 果 名 称 获奖名称及等级 时间 完成人
1 利用RNAi技术及联合使用hIL-24进行子宫颈癌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 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9 宋方洲, 易发平, 马永平, 卜友泉, 赖国旗, 刘革力, 成海恩, 石 华, 魏丽丽
2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改革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 徐晨,李昱,吴宏,马永平,王亚平
3 《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重庆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 宋方洲,易发平,卜友泉,马永平,刘智敏

(五)部分代表性SCI论文
[1] Bu Y, Suenaga Y, Ono S, Koda T, Song F, Nakagawara A, Ozaki T. Sp1-mediate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NFBD1/MDC1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DNA damage response pathway. Genes Cells. 2008.Jan;13(1):53-66. (IF>3.5)
[2] Bu Y, Yang Z, Li Q, Song F. Silencing of polo-like kinase (Plk) 1 via siRNA causes inhibition of growth and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uma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Oncology. 2008;74(3-4):198-206. Epub 2008 Aug 20. (IF>2.8)
[3] Bu Y, Suenaga Y, Okoshi R, Sang M, Kubo N, Song F, Nakagawara A, Ozaki T. NFBD1/MDC1 participates in the regulation of G2/M transition in mammalian cell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0 Jun 25;397(2):157-62. (IF>2.8)
[4] Lan H, Zhu J, Ai Q, Yang Z, Ji Y, Hong S, Song F, Bu Y*. Rapid functional screening of effective siRNAs against Plk1 and its growth inhibitory effects in laryngeal carcinoma cells. BMB Rep. 2010 Dec;43(12):818-23. (IF>2.0)
[5] Yang Z, Bu Y*, Wang C, Liu G, Song F. Growth inhibition, morphology change, and cell cycle alterations in NFBD1-depleted huma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Mol Cell Biochem. 2010 Sep;342(1-2):1-6. (IF>2.0)
[6] Suenaga Y, Ozaki T, Tanaka Y, Bu Y, Kamijo T, Tokuhisa T, Nakagawara A, Tamura TA. TATA-binding Protein (TBP)-like Protein Is Engaged in Etoposide-induced Apoptosis through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Human TAp63 Gene. J Biol Chem. 2009 Dec 18;284(51):35433-40. (IF>5.3)
[7] Wu XM, Liu X, Bu YQ, Sengupta J, Cui HJ, Yi FP, Liu T, Yuan CF, Shi YY, Song FZ. RNAi-mediated silencing of the Bmi-1 gene causes growth inhibition and enhances doxorubicin-induced apoptosis in MCF-7 cells.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09. 32(4): 697-703
[8] Wu X, Liu X, Sengupta J, Bu Y, Yi F, Wang C, Shi Y, Zhu Y, Jiao Q, Song F. Silencing of Bmi-1 gene by RNA interference enhances sensitivity to doxorubicin in breast cancer cells. Indian J Exp Biol. 2011 Feb;49(2):105-12.
[9] Feng J, Li X, Yang X, Zhang C, Yuan Y, Pu J, Zhao Y, Xie Y, Yuan H, Bu Y, Liao F. A new practical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uricase as a potential drug for hyperuricemia. Arch Pharm Res. 2010 Nov;33(11):1761-9
[10] Zhang C, Yang X, Feng J, Yuan Y, Li X, Bu Y, Xie Y, Yuan H, Liao F. Effects of modification of amino groups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on a recombinant uricase from Bacillus fastidiosu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10;74(6):1298-301.
[11] Yuan C, Wang C, Bu Y, Xiang T, Huang X, Wang Z, Yi F, Ren G, Liu G, Song F. Antioxidative and immunoprotective effects of Pyracantha fortuneana (Maxim.) Li polysaccharides in mice. Immunol Lett. 2010 Sep 6;133(1):14-8.
[12] Yuan C, Bu Y, Sengupta J, Yang J, Huang X, Cheng L, Zhang Q, Yi F, Liu G, Song F. Establishment of CHO cell line expressing human MCHR2 gene and research of its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Indian J Exp Biol. 2009 Nov;47(11):862-70.
[13] Zhao Y, Yang X, Li X, Bu Y, Deng P, Zhang C, Feng J, Xie Y, Zhu S, Yuan H, Yu M, Liao F. Reversible inactivation of an intracellular uricase from Bacillus fastidiosus via dissociation of homotetramer into homodimers in solutions of low ionic strength.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9 Sep;73(9):2141-4. (IF>1.2)
[14] Wei L, Wang Z, Cui T, Yi F, Bu Y, Ding S, Ma Y, Song F. Proteomic Analysis of Cervical Cancer Cells Treated with Adenovirus-Mediated MDA-7. Cancer Biol Ther. 2008 Apr;7(4):510-6. (IF>2.8)
[15] Yuan C, Huang X, Cheng L, Bu Y, Liu G, Yi F, Yang Z, Song F.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and immune activity of Phellinus ribis glucan in mice. Food Chemistry. 2009 July 15; 115(2): 581-584. (IF>3.0)
[16] Chang PA, Long DX, Sun Q, Wang Q, Bu YQ, Wu YJ.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plice variant of the catalytic domain of mouse NTE-related esterase.Gene. 2008 Jul 1;417(1-2):43-50. Epub 2008 Mar 29. (IF>2.8)
[17] Liu ZM, Wu TT, van Hasselt CA, Chen GG. Carcin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thyroid cancer. Curr Drug Targets. 2010;11(6):716 (IF:4.187)
[18] Liu ZM, Hasselt CA, Song FZ, Vlantis AC, Cherian MG, Koropatnick J, Chen GG.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 metallothionein isoforms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Mol Cell Endocrinol, 2009; 302(1): 92 (IF:3.611)
[19] Liu ZM, Chen GG, Vlantis AC, Tse GM, Shum CK, van Hasselt CA. Calcium-mediated activation of PI3K and p53 leads to apoptosis in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Cell Mol Life Sci, 2007 ;64(11):1428 (IF: 5.239)
[20] Liu ZM, Chen GG, Shum CK,Vlantis AC,  George Cherian M, Koropatnick J, Andrew van Hasselt C. Induction of functional MT1 and MT2 isoforms by calcium in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FEBS Lett, 2007;581(13):2465 (IF:3.591)
[21] Liu ZM, Chen GG, Ng EK, Leung WK, Sung JJ, Chung SC. Upregulation of heme oxygenase-1 and p21 confers resistance to apopto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Oncogene, 2004;23(2):503 (IF: 6.872)
[22] Liu ZM, Chen GG, Vlantis AC, Liang NC, Deng YF, van Hasselt CA. Cell death induced by ent-11alpha-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acid in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cells is via a mitochondrial-mediated pathway. Apoptosis, 2005;10(6):1345 (IF: 4.497)
[23] Liu Z, Ng EK, Liang NC, Deng YF, Leung BC, Chen GG. Cell death induced by Pteris semipinnata L. is associated with p53 and oxidant stres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FEBS Lett, 2005;579(6):1477 (IF: 3.591)
[24] Jiang X, Jing W, Tian L, Qian L, Impaire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and its feedback regulation 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knockout mic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09 Apr;34(3):317-331 (IF>4.5)
[25] Yang S, Xu H, Yu S, Cao H, Fan J, Ge C, Fransceschi RT, Dong HH, Xiao G. FOXO1 mediates IGF1/insulin regulation of osteocalcin expression by antagonizing RUNX2 in osteoblasts. J Biol Chem. 2011 Apr 6. [Epub ahead of print] doi: 10.1074/jbc.M110.197905.
[26] Yang SY, Jia XZ, Feng LY, Li SY, An GS, Ni JH, Jia HT. Inhibition of topoisomerase II by 8-chloro-adenosine triphosphate induces DNA double-stranded breaks in 8-chloro-adenosine-exposed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 Biochem Pharmacol. 2009 Feb 1;77(3):433-43. Epub 2008 Oct 28.
[27] Jia XZ, Yang SY, Zhou J, Li SY, Ni JH, An GS, Jia HT. Inhibition of CHK1 kinase by Gö6976 converts 8-chloro-adenosine-induced G2/M arrest into S arrest in human myelocytic leukemia K562 cells. Biochem Pharmacol. 2009 Mar 1;77(5):770-80. Epub 2008 Nov 18.
[28] Tang W, He Y, Zhou S, Ma Y, Liu G. A novel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mediated TK/GCV suicide gene therapy system exhibits antitumor activity in a rat model of bladder cancer.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9 Dec 16;28:155.
[29] Bi Y, Huang J, He Y, Zhu GH, Su Y, He BC, Luo J, Wang Y, Kang Q, Luo Q, Chen L, Zuo GW, Jiang W, Liu B, Shi Q, Tang M, Zhang BQ, Weng Y, Huang A, Zhou L, Feng T, Luu HH, Haydon RC, He TC, Tang N. Wnt antagonist SFRP3 inhibi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J Cell Biochem. 2009 Sep 1;108(1):295-303.
[30] Huang J, Bi Y, Zhu GH, He Y, Su Y, He BC, Wang Y, Kang Q, Chen L, Zuo GW, Luo Q, Shi Q, Zhang BQ, Huang A, Zhou L, Feng T, Luu HH, Haydon RC, He TC, Tang N. Retinoic acid signalling indu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fetal liver-derived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Liver Int. 2009 Nov;29(10):1569-81. Epub 2009 Sep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