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次数:

一.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基本情况综述
(一)概况
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7月,占地面积约1300M2。实验室涵盖的学科有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发育学、神经免疫学、神经药理学、精神病学、神经影像学等,系统整合和最大优化了我校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临床和基础的人、财、物资源。
本研究中心的特点是,突出“以临床始终把握研究方向,以基础不断充实研究内涵”,瞄准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本科学问题,强调开展严重危害性神经系统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鼓励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理论探索的研究;鼓励将基础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向临床实践过渡的研究。打破神经科学基础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建立彼此的直接联系,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的过程,体现国际上转换医学最新理念和核心价值,把神经科学基础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治疗新方法,让患者更快地受益于医学科技成果。
(二)建立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及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人类生存挑战的加剧,人口的老龄化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脑部损害所致的神经与精神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高居世界首位,每12秒钟就有一位新发的脑血管病人,每21秒钟就有1人因脑血管病死亡;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6.87%(3000万人),每年约有20万抑郁症患者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疾病(WHO,2007);老年性痴呆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中痴呆发病率约为4%-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我国至少有600多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痴呆。另外,尚有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肿瘤和癫痫等疾病。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日益重视神经科学的研究发展。我国政府为缩小国内神经科学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开始下大力气增加投入、调整和改革原有科研机制,以利于我国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建立了专门进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但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神经科学的发展与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西部地区人口集中,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建立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加大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神经科学的研究步伐已迫在眉睫。
脑和神经系统的疾患是现代社会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健康问题,在中国这种不断老化的人群中更是迫切希望能得到解决或控制。神经科学的综合研究,为多个脑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和希望。主要研究问题:脑血管疾病、心理及神经精神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神经系统感染与脱髓鞘疾病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神经科学工作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目前已建立的实验室有:“973”项目神经系统蛋白质组学室(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863”项目室(中枢神经系统新发病毒感染的脑脊液分子生物学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脑血管疾病室、神经系统感染及脱髓鞘疾病室、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室、神经机能与电生理室及公共实验室等。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及PI的情况如下:
1.脑血管疾病研究(实验室)(PI:孙善全)
 脑水肿的分子机制研究:对AQPs在胶质细胞水电解质平衡的整合作用,AQPs与某些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以及模拟AQPs分子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
 神经元可塑性研究: 进一步阐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功能代偿机制。
 脑缺血后的神经修复及药物开发研究: 将对梓醇临床前研究中的中试生产、药理毒理学等进行研究,从而开发出一个具有神经修复作用的药物。
2.心理及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实验室)(PI:谢鹏)
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①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筛选:运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技术,筛选血液中阶段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以建立客观诊断体系,指导疾病分型、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②抑郁症发生分子机理:利用微透析技术采集患者或模型动物特定部位脑组织进行蛋白组和多肽组学研究,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寻找新的治疗靶标,为建立新的、更加合理的防治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3.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实验室)(PI:贺桂琼)
 老年性痴呆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防治: 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多角度、多层次研究AD的分子发病机制,同时运用多种药物试验APP/PS转基因AD模型小鼠,进一步阐明AD的发病机制,为筛选和开发有效治疗AD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糖尿病与老年性痴呆相关的神经生理及药理学研究:以还未完全清楚的胰岛素-胰岛素信号传导系统的中枢作用与散发性老年性疾呆(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关系入手,从整体及分子水平研究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对SAD的治疗提供一些指导性帮助。
4.神经系统营养与代谢疾病研究(实验室)(PI:李昱)
   本研究拟运用等多种现代研究手段,深入探讨营养素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营养素的代谢及营养素感应的信号通路对神经系统营养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并针对一些受体和转录因子等为靶点,开发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以期为神经系统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开发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5.神经系统感染与脱髓鞘疾病研究(实验室)(PI:谢鹏、杨致邦、杨春)
 中枢神经系统新发病毒感染的研究: 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原位PCR等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建立针对博尔纳病病毒(BDV)、尼巴病毒(NiV)、西尼罗河病毒(WN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脑脊液分子诊断技术平台。进行我国西部地区该类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讨上述四种病毒引发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感染途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及为今后可能的疫苗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为我国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应付突发事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手段。
 结核性脑膜炎的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 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研究:从神经影像角度研究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诊断依据和预后评估。
6.脑肿瘤与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研究(实验室)(PI:叶秀峰)
 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及靶向治疗: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寻找新型的靶向抑制剂。
 脑肿瘤干细胞与脑肿瘤生长特性的关系:在脑肿瘤干细胞与脑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等方面的关系上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脑肿瘤干细胞的多重生物学功能,探索脑肿瘤及其它肿瘤的靶向治疗途径及机理。
7.神经机能及电生理研究(实验室)(PI:王莎莉)
利用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数据库来筛选出人参皂苷Rg1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中调控钠、钾离子通道的功能基因(靶基因);采用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来观察Rg1诱导分化后的NSC上靶基因和钠钾离子通道的时空和功能表达,阐明Rg1通过靶基因调控钠、钾离子通道功能表达的机理,最终为确定人参皂苷诱导人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熟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三)人员队伍
中心现有人员54人,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8人,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大多曾赴美、英、加、日、法、澳等国研修,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已100%具有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65%为博士)。中心成员中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重庆市首届名师奖获得者1人。
附:中心现有人员情况
研究方向 PI 主要成员
1. 脑血管疾病研究 孙善全 冉建华 汪克建 余维华 杨美 刘辉  甘胜伟 骆世芳 邱国平 朱淑娟 卓飞 刘茜 许士叶 周仁兰 杨琴 韩宇
2. 心理及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谢  鹏 黄小兰 胡华 傅一笑 牟君 吕发金  魏有东 李勇
3. 神经系统感染与脱髓鞘疾病研究 谢  鹏
杨致邦
杨  春 何永林 徐蕾 杨晓燕 田一玲 蒋仁举 邹德智 李咏梅 
4.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研究 贺桂琼 余华荣 徐进 陆蔚天 黄娟
5. 脑肿瘤与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研究 叶秀峰 李丹 李庆姝
6. 神经机能及电生理研究 王莎莉 官涛 冯敏 申晶晶 涂柳 陈笛 余畅
7. 神经系统营养与代谢疾病研究 李  昱 唐俐 刘斌
中心固定的技术人员:张雄
中心引进人员:周健、李英博

二.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的收获
(一)荣誉
1.该中心与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实验室优化组合而成的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2008年11月被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2.该中心团队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创新团队。

(二)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和完成情况
科研课题29项:其中97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项目5项,校级10项,合作课题1项。
  部分科研课题如下:
题目 时间 申请人 项目级别 在研或新获 经费
(万元)
1. 抑郁症的蛋白质组学和多肽组学研究(2009CB918300) 2009-2013 谢鹏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 新获 3000.00
2. 卒中后抑郁障碍神经康复机制的蛋白靶点筛选和鉴定(30900456) 2010.1-2012.12 谢鹏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获 20
3. 丙戊酸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NO.30970986) 2010.1-2012.12 贺桂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获 29
4. Curcumin双向调控HO-1/HO-2协同抑制Abeta-Heme复合物防治AD的分子机制(30973154) 2010.1-2012.12 李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获 30
5. PPE68抗原修饰的ΔRpfB卡介苗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30901280 2010.1-2012.12 徐蕾(杨春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获 20
6. Nicastrin的泛素化蛋白降解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NO.30700885) 2008.01-1010.12 贺桂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研 17
7. 水通道蛋白家族与Kir4.1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生长的作用 2008.01-1010.12 孙善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研 27
8. IprI修饰的ΔtrpDBCG对鼠结核分枝杆菌的保护作用 (30771922) 2008.01-1010.12 杨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研 30
9. gamma-分泌酶的泛素化蛋白调控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09.1-2011.12 贺桂琼 教育部重点项目资助计划 新获 10
10. PPE68抗原修饰的ΔRpfB卡介苗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2009BB5275) 2009.8-2012.8 杨春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新获 3
11. Notch-1基因增强嗅鞘细胞成鞘能力的机制 2009.8-2012.8 孙善全团队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新获 3
12. Curcumin双向调控HO-1/HO-2协同抑制Aβ-Heme复合物防治AD的分子机制(CSTC,2009BB5270) 2009-2010 李昱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新获 3
13. 治疗肺癌中药新药产业化示范研究(CSTC,2008AB5118) 2008.12-2011.12 叶秀锋 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新获 20
14. 乌索酸通过ERK信号传导通路抑制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分子机理 2008-2009 叶秀锋 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 在研 1.5
15. Gamma-分泌酶的泛素化蛋白调控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09.1-2010.12 贺桂琼 重庆市教委课题 新获 3
16. gamma-分泌酶的泛素化蛋白调控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09.1-2011.12 贺桂琼 重庆市首批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新获 10
17. Curcumin双相调控HO同工酶抑制阿尔茨海默病Aβ-Heme复合体的机制(KJ090301) 2009-2010   李昱 重庆市教委 新获 2
18. 申克氏孢子丝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差异基因研究 2008.11-2009.12. 杨致邦 重庆市卫生局 新获 1.5


(三)发表科研论文:共121篇,其中SCI、SCIE收录33篇
部分SCI论文如下 :
1. Li Q, Lv F, Li Y, Luo T, Li K, Xie P(通讯作者). Evaluation of 64-section CT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lann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using DSA and surgical findings. Radiology. 2009. 252(3): 808-15.(IF=5.996)
2. Zhang L, Xie P, Wang J, et al. Impaired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Contributes to Phenotypic Modula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during Hypertension. J Biol Chem. 2010.285(18):13666-77.(IF=5.52)
3. Li Q, Lv F, Li Y, Li K, Luo T, Xie P(通讯作者).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 CT angiography. Eur Radiol. 2009. 19(9): 2261-7. (IF=3.651)
4. Li Q, Wang Z, Xie P(通讯作者), et al.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Borna disease viru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disorders. Eur J Neurol. 2009. 16(3): 399-403. (IF=2.732)
5. Shen L, Zeng ZL, Xie P(通讯作者), et al. Temporal cortex participates in spontaneous perceptual reversal. Neuroreport. 2009. 20(7): 647-51. (IF=1.904)
6. Tang J, Li YJ, Mu J, Li Q, Yang DY, Xie P(通讯作者). Albumin ameliorate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mediate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nd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 Neurol Res. 2009. 31(2): 189-94. (IF=1.634)
7. Zhu D, Kang Q, Huang PY, He TC, Xie P(通讯作者). Neurogenesis-related genes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mouse fibroblastic stem cells induced by Wnt signaling. Neurol Res. 2009. 31(2): 200-3. (IF=1.634)
8. Li Y, Xie P(通讯作者), Fan X, Tang H. 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 presenting with benign clinical course and multiple sclerosis-like lesion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Neurol India. 2009. 57(1): 66-8. (IF=1.095)
9. Qing H., He G., et al. Valproic acid inhibits A production, neuritic plaque formation and behavioral defic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2008,25(12),2781-2789  (SCI,IF: 15.6)  (HE G. 为并列第一作者)
10. He G., Song W. A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pathway of Aph-1 and Nicastrin, two critical components of gamma- secretase complex.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2009,109,298-299  (SCI,IF: 4.6)
11. Chen B, Bromley-Brits K., He G., Cai F., Zhang X., and Song W. Effect of synthetic cannabinoid HU210 on memory deficits and neuro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 Curr Alzheimer Res. 2009 Dec 31. [Epub ahead of print] (SCI  IF:4.1)
12. Sun SQ, et al. Cellular apoptosis and caspase-12 expression in a rat model of progressive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9, 4(8): 570-576  (SCI)
13. Sun SQ, et al.Coexistence of dopamine-beta-hydroxylase and activated protein-2 alpha in rat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9, 4(6): 431-435  (SCI)
14. Sun SQ, et al.The expression of DBH and AP-2 alpha in the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and spinal cord of the painful rats with formalin-induction.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09, 311( SCI)
15. Sun SQ, et al.Changes of apuaporion-4 and apuaporion-9 expressions in the stage of the brain edema after severe burn.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09, 277  (SCI)
16. Sun SQ, et al.Expression regulation of osmolarity changes on aquaporin-9 in astrocytes.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09, 284-285  (SCI)
17. Sun SQ, et al.Temperal changes in expression of aquporion3,4,5 and 8 in rat brains after perme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Brain research, 2009, 1290:121-132  (SCI)
18. Sun SQ, et al.Shifang Luo, Shanquan Sun, Jianhua Ran, etal .Aquaporin-4 in the formation of cerebral edema following severe burn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10, 5(7):531-537.  (SCI)
19. Zhang Xiong, Si Lu, Li Yu (corresponding author), Mi Can. Expression of GSK-3beta,Beta-Catenin, and PPAR-Gamma in Medulloblastoma.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9, 21(3):235-239       (SCIE)          
20. Lin Xiao, Li Yu (corresponding author), Mi can. Expressions of Beta-catenin, E-cadherin and MMP-7 in ovarian epithelial tumors.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8, 20 (3): 190-193   (SCIE)
21. Li Yu. The regulation of Curcumin on the amyloidogenic pathway of APP. Histopathology. 2008, 53 (s1):318
22. Li Yu,et al. Aβ generation inhibition of Curcumin is associated with regulation of GSK-3β an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09 (s1) 300
23. Li Yu. The changes of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in CA1 of hippocampus in rapidly hippocampus kindling epileptic model.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10 (s2) :38
24. Li Yu. Curcumin Reduces Aβ generation by PPARγ activation and BACE1 inhibition in vitro.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9, 110 (s2):61
25. Yang C. GLS/IL-12-modified Mycobacterium smegmatis as a novel anti-tuberculosis immunotherapeutic vaccine.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09,13(11): 1360�C1366(IF:2.304)
26. Ye XF.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Extraskeletal Myxoid Chondrosarcoma: An Analysis of 9 cases.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8, 20(3): 230-236(SCIE; 第一及通讯作者:叶秀峰)
27. Ye XF.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central neurocytoma: Analysis of 15 cases.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已刊用,待发表(SCI; 通讯作者:叶秀峰)
28. Li D, Ye XF.CD4/CD56 hematodermic neoplasm: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Int J Dermatol. 2009 ; 48(7):743-8. ((SCI, IF>1.0, 第三作者:李丹))
29.  Li D, Ye XF. Primary testicu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shows an activated B-cell-like phenotype. Pat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 Accept. (SCI)
30. Li D, Ye XF. Primary Testicular Natural Killer/T-cell Lymphoma:a report of two cases. Chinese Journal Cancer research. Accept. (SCIE)
31. Wang SL et al. Ginsenoside Rb1 Reduces Neurologic Damage, Is Anti-Apoptotic, and  Down-Regulates p53 and BAX I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urrent Neurovascular Research  Vol. 7 No. 2, May  2010   SCI 
32. Wang SL et al.. 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 effects on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and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mouse model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9;4(3):186~193    SCI
33. Wang SL et al.Treatment With Ginsenoside Rb1, A Component Of Panax Ginseng, Provides Neuroprotection In Rats Subjected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duced Brain Injury  Acta Neurochirurgica  2010.7


(四)专著及教材(共9部)
1.谢鹏主编, 2008年, 神经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孙善全主编、贺桂琼参编, 2008年,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系列教材, 科学出版社
3.谢鹏副主编, 2008年,临床神经病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莎莉副主编,2009年,大学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杨致邦参编,2009年,实验室生物安全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6.杨致邦副主编、杨春参编,2009年,高教“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7.刘执玉主编,孙善全、贺桂琼参编,2010《系统解剖学双语版》科学出版社
8.康健主编,孙善全、贺桂琼参编,2010《系统解剖学》科学出版社
9.黄如训主编,谢鹏副主编,2010年,高教“十一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人才培养情况
    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9名、硕士研究生共22人,引进博士2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去往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省市级医院、国内外研究机构,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已成为所在单位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四)国际和国内合作情况
1.国际合作方面,与国外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康奈尔大学、密执安大学、Loma Linda大学、美国上州医学院、迈阿密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UBC大学、日本浜松医科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如与美国Loma Linda大学John Zhang 教授合作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实验性防治, 与加拿大UBC大学宋伟宏合作研究Alzheimer’s病, 与美国上州医学院的Huaiyu Hu教授合作进行神经元异常迁移机制的研究, 与美国内达华州大学实验室合作进行神经电生理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9月召开了中法神经科学学术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2008年10月召开了中美神经科学学术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2009年9月召开了中美、中加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参会人数400余人;2009年6月与德国自由大学和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2.国内合作方面,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首届京沪渝神经病学学术沙龙暨重庆市第十二届神经病学年会” 、“首届中国西部神经病学学术论坛暨重庆市第十三届神经病学年会”等国内大型会议,并且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相关实验室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展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6月在重庆举办了全国第三届神经病学医师大会,并草拟和通过了神经病学医师宣言,参会人数1000余人;2009年8月在宁夏银川举办了中国西部神经病学论坛,参会人数500余人;2009年9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全国神经化学会议,参会人数500余人;2009年9月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了“973”项目启动仪式。

三.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PI简介
 谢鹏主任简历
谢鹏,男,1958年3月12日生,重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重庆市首批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谢鹏教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生化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神经科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谢鹏教授1982年至1985年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至1996年留学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和日本福岛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担任客座研究员。历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助教、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教授、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重庆医科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9月起任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
谢鹏主任担任全国医学院校五年制统编教材《神经病学》第四、五、六版编委,《临床神经化学》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等10家杂志编委。担任Stroke,Brain Research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先后负责在研“973”重大项目和已结题国家“863”目标导向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等各类基金项目14项,共获准科研经费3380余万元。现已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以Evaluation of 64-section CT angiography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planning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by using DSA and surgical findings.Radiology.2009.252(3):808-15(IF: 6.341)为代表的SCI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吴-杨奖)1项。
 
 贺桂琼副主任简介
贺桂琼;女;38岁;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市第二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首届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全球神经科学会、中国神经科学会、中国解剖学会、重庆市神经科学会会员,重庆市解剖学会常务理事。
学习和工作经历:199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7-2000,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7-2000.12, 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解剖学进修;2001.2-2001.7、2003.8-2004.2在四川外语学院进行英语培训;2004.6-2006.6,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批准,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脑研究中心学习,同时成为UBC与重庆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2007年7月获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学位。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七年制、五年制的解剖学教学及留学生的全英文教学,为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在留学生教学中,至今已承担8届留学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教学, 受到各届留学生的一致好评!除教学外,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和编写教材,目前已发表教学论文5篇,参编教材3部;参与重庆市教委重点教学课题一项。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分子发病机制及防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2项,主研NSFC 6项,主持教育部等其他课题6项,发表论著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收录(最高IF 15.6);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渝中区自然进步二等奖各1项。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

 
 孙善全教授简介
1946年12月出生,男,中共党员,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滋贺医科大学分子神经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学位点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重庆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神经科学会(SFN)会员,《局解手术学杂志》副主编、《解剖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 Anatomy》、《解剖与临床》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首届重庆市名师,重庆医科大学党员示范岗。曾任解剖教研室主任,现任应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国家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大体形态学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孙善全教授长期从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繁重教学工作,重庆医科大学精品课程《人体解剖学》课程负责人。在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率先承担留学生全英语教学。孙善全教授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曾多次应邀给学生作关于素质教育及学习经验介绍的报告。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荣获校优秀教学奖、师资培养优秀奖、优秀导师奖及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主编、副主编解剖学本科教材3部、副主编及参编国家精品课程教材2部(双语版),参编教育部规划教材2部。
孙善全教授科研思维活跃,思路宽阔。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提出了“喉上神经袢”和“喉返神经神经袢”新概念,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为多家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所引用。他呕心沥血筹建适应现代解剖学发展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在中枢神经系统水电解质平衡运输机制、脊髓损伤修复和神经元化学可塑性机制的研究,将科研水平提高到分子和基因水平。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NSFC基金6项,国家教委留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各一项,以及市科委、NSFC基金出版基金等课题多项。在国际、国内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录入SCI,曾获重庆市自然科学2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重庆市小额博士基金优秀项目奖一项,渝中区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参编NSFC出版基金专著2部。
孙善全教授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共30余名。在研究生指导中,治学严谨,言传身教,并关心研究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现已毕业的研究生,均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其中多人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有3人获得NSFC基金。
 

 
 杨致邦教授简介
杨致邦,男,1948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77级)毕业于原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到重庆医科大学任教后,曾先后担任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病原生物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主任。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国家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863”项目一审专家;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微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免疫学杂志特邀审稿人。
担任各层次、各专业微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工作28年,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参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英文)5部,其它教材4部。获市教委、校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多次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和教书育人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奖5项,并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科研方向为机会致病菌感染与免疫,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创建了简便易行的产气袋培养法,建立了常规培养、鉴定方法;研制了临床诊断试剂盒;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表达了幽门螺杆菌致病物质VacA、CagA、HpaA,VacA-HpaA等多种蛋白,制备出高效价蛋黄抗体,研究了该IgY在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脓肿分枝杆菌的研究中,探讨了该菌暴发流行的特征、来源;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消毒剂、温度、紫外线等其它理化因子的抵抗力,对防治该菌的感染有重要意义。先后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和重庆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科研课题13项,发表论文81篇,其中SCI收录5篇,为西班牙“临床微生物学进展”撰稿2篇,主编感染与微生物专著1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已培养硕士生25名,博士生2名;现指导硕士生16名,博士生4名。
 
 王莎莉教授简介
王莎莉 女  55岁 重庆,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专业,现任重庆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科学中心神经机能及电生理研究室PI。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重庆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一审专家。
    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生物学和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特别在研究中药人参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功能分化中,分子靶点的寻找,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和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机理探讨。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卫生部与市科委攻关课题、校创新基金等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获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硕士生近20名。
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各一项,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项,多次获校教学优秀奖。作为副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与教材15部。

 

 

 

 

 

 

 

 

 


 叶秀锋教授简介
叶秀峰,男,50岁;籍贯重庆,硕士, 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被聘为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I。教育部教育与学位评审专家信息库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信息库专家
学习和工作经历: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重庆医学院;1982年至1998年在涪陵中心医院工作,1988年任主治医师,1994年任副主任医师;1998年至今在重庆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工作,2008年任教授。
主要承担7年制、5年制本科、专科及硕士生的病理学、病理学高级课程、分子病理学及神经病理学等教学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教学论文6篇。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教学课题一项;获得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学术专长为神经病理学和肿瘤病理学。主持科研课题4项:重庆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1项;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项目一项。参与国家“863”和“973”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16篇(sci:2篇;CSCD核心期刊:8篇;CSCD扩展库6篇)。已招收7名硕士研究生。


 

 

 杨春教授简介
杨春,女,汉族,博士,重庆市人,1964年8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教研室任教;2007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传染病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教授,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神经科学研究中心PI,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一审专家。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于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和重庆医科大学教改课题三项,获得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教改论文8篇,主编和参编教材7本。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庆市卫生局重点课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重庆医科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多项。“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实验研究获2005年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 收录3篇。目前,主要从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免疫的研究,培养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共9名。

 

 

 李昱教授简介
李昱,女,37岁,博士,病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自然科学)获得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一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信息库专家、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审稿专家、《中国药理学通报》审稿专家、重庆市科委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重庆医科大学学报通讯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重庆市教委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并参与国家863子课题等项目。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7.064。2004-2005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资格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脑研究中心进行神经变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实验研究。培养研究生12名。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公派留学期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TAG中心参加教学系列培训项目。目前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二十余篇,2008、2004年分别获教学成果一、三等奖,主持教学课题包括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和2008年度高校重点课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计划以及校级教学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