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与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共同申报,于2011年由重庆市科技局批准成立。该平台致力于与疑难鉴定相关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
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系,于2021年重庆市科技局批准成立。该平台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法医学实践难题为导向,聚焦司法实践中的争议问题,开展原因不明的死亡、突发疾病死亡以及鉴定标准化研究,聚焦新型毒品开展其代谢规律、分析方法、DNA指纹及分子画像的研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验室的获批建设将有利于解决法医学鉴定中的技术难题,促进法医实践中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法医学学术研究进程,提升解决疑难复杂案例的综合能力。
一、师资队伍
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下,学科大力引进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研究重点领域的青年人才,组建了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中心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平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固定人员)24名,在读硕博生38名。
【教学科研师资梯队】(24人)
▲教授:李剑波、邓世雄、唐任宽、万立华、丁世家、汤华、李永国等
▲副教授:刘云志、幸宇、蒋朴、朱英、李思桥、赵敏等
▲讲师:赵敏珠、王琪等
▲师资博士后:陈冲、于凯等
【学生培养情况】
平台为具有法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备的一站式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部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是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的重要平台,也为硕博士研究生、科研人员开展实验研究提供开放的共享资源。平台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宽广坚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及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目前已累计为全国公、检、法机关输送了近600名品学兼优的本科毕业生、16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及30余名博士研究生,为我国法制建设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法医学人才遍布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共计发表各类论文300余篇,获得各种奖项累计100余人次(其中,获得个人三等功5人次,嘉奖7人次,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公务员29人次等)。
二、科研平台介绍
平台位于重庆医科大学卫生科楼及科技楼三楼与生科院三楼实验用占地面积约1070平方米,包括:法医病理研究平台、法医毒物分析研究平台、法医物证研究平台、法医临床研究平台、法医人类研究平台等。
本平台所属的重庆医科大学法医系,是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市一流专业,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单位等,拥有一整套法医学研究相关仪器设备,包括Leica病理组织全自动脱水机、Leica组织石蜡切片机、ABI3130测序仪、病理取材台、Phenom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安全柜、十人共览多头显微镜、OLYMPUS倒置显微镜、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
为保障本实研究平台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实验室内部各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和日常维护,实验室配备了以下设施:法医病理研究平台配套设施:各类解剖器械、法医病理取材台、切片机、脱水包埋机、摊片机、烘片机、各类光学显微镜40余台、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力学仪等;法医物证研究平台配套设施:测序仪、PCR仪、超净工作台、立式压力蒸气灭菌器、水纯化系统、高速冷冻离心机(微量)等;法医临床研究平台配套设施:活体伤残鉴定箱、胶片扫描仪、阅片灯、阅片灯、人体骨骼测量仪等;法医毒物分析研究平台配套设施: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台式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低温电冰箱、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氮吹仪、精密电子天平等。
三、平台特色与核心技术
(一)基于放射学扫描的虚拟解剖技术
基于放射学扫描的虚拟解剖技术可以获取尸体内部影像学数据,结合容积再现、多层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再处理,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尸体内部的损伤、疾病和异物等,为研究损伤机制、分析死亡原因、推断致伤物等提供依据。
(二)基于有限元法的法医损伤生物力学技术
有限元法是一种为求解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近似解的数值技术。求解时对整个问题区域进行分解,每个子区域都成为简单的部分,这种简单部分就称作有限单元。它通过变分方法,使得误差函数达到最小值并产生稳定值。有限元法可以将复杂的实体模型精确简化为数字模型,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建模灵活多变,实验可重复性高,并且可以有效模拟不同情况下人体各组织生物力学的变化,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根据该原理,可建立关节、颅脑、脊柱、胸廓、四肢大关节以及体内主要脏器的有限元模型,并集合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致伤方式、致伤物作用下的损伤模型,为法医损伤鉴定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三)基于生物传感策略的新型毒品代谢规律和检测新方法建立
针对新型毒品及精神类药物(如芬太尼、γ-羟基丁酸、氟硝西泮等)愈发泛滥的现状和检测难点,针对新型毒品及其代谢物等小分子物质设计出系列生物传感策略,研发新型毒品快速检测方法,为公检法部门现场快速筛选吸毒人员提供全新技术支撑。
(四)常见毒(药)物筛查和快速鉴别的方法学建立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对常见及未知毒(药)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建立质谱库,筛选毒物及代谢标志物,为急性毒物中毒的判定、死因推断提供全新研究思路。此外,还开展常见毒(药)物的毒性评价、作用机制、靶器官和滥用药物成瘾等方面的研究。
(五)人工智能算法用于死亡/损伤时间推断
随着死亡时间和损伤时间推断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影响因素的参与以及多方法、多指标的联合应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及解释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学习、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在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和损伤时间推断方面开展系列研究。
(五)法医学司法鉴定中标准化建设问题研究
本研究平台从“落脚于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出发,拟就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常见的、容易引起分析的某些具体问题开展法医学病理学鉴定指南的撰写工作,降低或避免办案人个人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法医学鉴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些具体问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①神经源性休克死亡的诊断;②无电流斑电击死的诊断;③死因竞争;④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和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诊断;⑤“阴性解剖”时的应对问题;⑥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鉴定等;⑦伤病关系分析。
四、科研方向及成果
(一)法医病理平台
1.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研究
首次提出神经源性休克死亡的诊断标志物,填补领域空白,相关文章发表在法医学专业期刊Int. J. Legal Med.;2020年,将上述成果转化为《重庆市〈神经源性休克鉴定实施规范〉》,指导法医实践。
针对取证困难的癫痫猝死、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采用多组学联合的手段,筛选其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J. of Proteomics、J. of Proteome等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
针对作案手法隐蔽的注射投毒致人死亡案件,首创扫描电镜-能谱法测量注射针孔部位钾离子浓度,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证据;相关成果在法医学专业杂志Int. J. Legal Med.发表。
2.建立了长江、嘉陵江重庆主城区段硅藻分布数据库,为鉴别生前落水及死后抛尸入水、推断落水地点和落水时间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在法医学专业杂志Int. J. Legal Med.发表。
(二)法医临床平台
1.通过建立人体肘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肘关节撞击伤的损伤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力学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肘关节直接碰撞损伤时力的大小、速度及方向等,为生物力学应用于肘关节损伤的法医实践奠定基础。
2.基于单轴拉伸试验和血流动力学仿真分析,探索主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从多角度解析主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进一步法医生物力学在心血管损伤阈值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三)法医毒物分析平台
1.建立了快速、准确、安全、可视化的定性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检测技术。获得《一种快速检测高铁血红蛋白血含量比色卡的制备方法》的国家专利(CN103913454A)。
2.建立了一系列小分子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用于毒品、药物等小分子靶标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3.主持构建了血液硫化氢检测新方法,适用于法医鉴定和临床检验。相关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硫化氢中毒血液中硫化物实施规范》SF/Z JD0107013-2014。
(四)法医物证平台
1.基于国产NGS平台,深入研究群体遗传信息数据库,开展父系排查、祖源推断等相关研究。
2.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开展族群线粒体全基因组多态性检测,对重庆世居族群的母系遗传异质性进行探索,对线粒体单倍型类群进行划分,揭示重庆市族群的母系遗传背景,筛选族群特征性线粒体DNA变异位点,构建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族源推断符合扩增检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