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抽调100多名基础医学师资组建而成,原名基础医学部,199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学院历经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并跃入全国基础医学前列。

科室介绍

现有基础医学院办公室、教务科、研究生管理科、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12个教研室。

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220人,其中教授72人,副教授99人,讲师40人。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145人,博士学位占84.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领军人才资助计划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9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8人,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1人,重庆市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

学科建设

现有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基础医学、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免疫细胞信号转导院士工作站1个。基础医学是重庆市首批一流学科,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现为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5个学科为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教学工作

承担了全校36个专业本科生、留学生和研究生的公共基础与医学基础教学任务,开设理论课程80余门,实验课程300余门。课余时间指导本科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暨2024“一带一路”国际大学生医学基础研究创新设计论坛竞赛奖30余项。

教学改革与研究

学院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为先导,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主题;以改革教学方法为手段,以推动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获得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20余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5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00余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0余部。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现有:“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1项,重庆市级一流课程23门,重庆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示范案例6个,重庆市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6项;重庆市级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4门;重庆市级研究生精品课程2门(病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校级一流课程11门。重庆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1个,重庆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示范工作室1个。

科学研究

现有肿瘤免疫调节与免疫干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临床病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个;国家卫生部病理远程会诊试点省级中心;重庆市病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分子医学与肿瘤研究中心、医学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发育生物学研究室、法医学与生物医学信息研究室6个校级平台。近5年,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0余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及重庆市教委等各级纵向课题19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年均发表论著200余篇,其中75%的论著被SCI收录,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1.44。学院纳米医学创新团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年、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授予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全国仅50个)。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重庆市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有基础医学、法医学、生物信息学和医学实验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基础医学、法医学、医学实验技术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以及重庆市特色专业;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100余名,本科生160余名,已累计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4500余人。

对外交流

     学院注重智力引进、对外交流和青年师资培养。近5年,学院聘请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4名外籍专家为学院全职或兼职教授,并与国内外1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项目合作和建立了师资培养协议,每年选送10余名教师赴国外相关院校和实验室进修学习,支持多名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