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研室简介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于1984年成立,经过40年发展,目前已具备符合新医科要求的“本科(2007年)-硕士(1996年)-博士(2010年)-博士后(2011年)”完整的法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是重庆市特色专业(2015年)、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重庆市刑事侦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021年)。我校法医行业地位与教学科研相生相成,目前是教育部法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法医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法庭科学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法医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法医鉴定人转岗培训基地,2019年司法部遴选的“公民非正常死亡鉴定机构”之一(全国28家鉴定机构之一,重庆唯一),先进鉴定集体(司法部评选),重庆市司法鉴定人协会会长单位,重庆法医学会副会长、各专委会(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法医毒化、法医物证)主任委员单位。
2. 师资队伍
目前专业教师队伍(共10人)中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80%;高级职称占60%,其中二级教授2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法医学)2名,重庆市名师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外聘专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超)1名。学科师资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标准5项、地方标准3项,参与“十二五”、“十三五”教育部规划教材编写,总主编国内第一套《“5+3”医学整合课程数字教材》(共12分册,约885万字)、《整合器官系统教材》,主编《医学整合课程思政案例集》;主编专著9部,参编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保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重庆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近3年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教师团队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3. 教学工作
承担五年制本科生(包括临床医学、儿科学、麻醉、口腔、精神医学等)、5+3一体化培养(含儿科方向)、留学生(MBBS)等多个层次的《法医学》(《Forensic Medicine》)面上课程、公共选修课两门(《法医命案现场与侦破》、《医疗纠纷与法医病理案例分析》)及法医学专业核心课程10门(《法医临床学》、《法医病理学》、《法医毒理学》、《法医物证学》、《法医现场学》、《法医毒物分析》、《法医精神病学》、《法医人类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概论》)。每年完成标准教学时数约1200学时。
教材与课程建设
参与“十二五”、“十三五”教育部规划教材《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毒理学》、《法医人类学》、《刑事科学技术》、《法医物证实习指导》、《法医学》、《法医现场学》等教材编写,其中3本教材担任主编,3本教材担任副主编;总主编国内第一套《“5+3”医学整合课程数字教材》(共12分册,约885万字,目前已在“人卫教学助手平台”正式上线)、《整合器官系统教材》,主编《医学整合课程思政案例集》;主编的《法医学》5+3获批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主编《重庆法医理论与实践》1-4册、《命案现场重现》1-4册、《实鉴》系列专著,参编专著十余部;获批重庆市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门(《法医学》)、重庆医科大学线下一流课程1门(《法医病理学》)。
教学改革及获奖
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庆市高教学会重点项目5项,重庆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医科大学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4. 科学研究
依托我校法医学教研室平台,目前已获批省部级科研平台两个(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与重庆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共同申报,于2011年由重庆市科技局批准成立。该平台致力于与疑难鉴定相关的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系,于2021年重庆市科技局批准成立。该平台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法医学实践难题为导向,聚焦司法实践中的争议问题,开展原因不明的死亡、突发疾病死亡以及鉴定标准化研究,聚焦新型毒品开展其代谢规律、分析方法、法医遗传学、DNA指纹及分子画像的研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实验室的获批建设有利于解决法医学鉴定中的技术难题,促进法医实践中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法医学学术研究进程,提升解决疑难复杂案例的综合能力。
平台特色与核心技术
① 基于放射学扫描的虚拟解剖技术
基于放射学扫描的虚拟解剖技术可以获取尸体内部影像学数据,结合容积再现、多层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再处理,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尸体内部损伤、疾病和异物等,为研究损伤机制、明确死亡原因、推断致伤物等提供依据。
②基于有限元法的法医损伤生物力学技术
有限元法是一种为求解偏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近似解的数值技术。求解时对整个问题区域进行分解,每个子区域都成为简单的部分,这种简单部分就称作有限单元。它通过变分方法,使得误差函数达到最小值并产生稳定值。有限元法可以将复杂的实体模型精确简化为数字模型,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建模灵活多变,实验可重复性高,并且可有效模拟不同情况下人体各组织生物力学变化,弥补传统实验不足。根据该原理,可建立关节、颅脑、脊柱、胸廓、四肢大关节以及体内主要脏器的有限元模型,并集合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致伤方式、致伤物作用下的损伤模型,为法医损伤鉴定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③基于生物传感策略的新型毒品代谢规律和检测新方法建立
针对新型毒品及精神类药物(如芬太尼、γ-羟基丁酸、氟硝西泮等)愈发泛滥的现状和检测难点,针对新型毒品及其代谢物等小分子物质设计出系列生物传感策略,研发新型毒品快速检测方法,为公检法部门现场快速筛选吸毒人员提供全新技术支撑。
④常见毒(药)物筛查和快速鉴别的方法学建立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对常见及未知毒(药)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结合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建立质谱库,筛选毒物及代谢标志物,为急性毒物中毒的鉴定、死因推断提供全新研究思路。此外,还开展常见毒(药)物的毒性评价、作用机制、靶器官和滥用药物成瘾等方面研究。
⑤人工智能算法用于死亡/损伤时间推断
随着死亡时间和损伤时间推断研究的不断深入,多影响因素的参与以及多方法、多指标的联合应用,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及解释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学习、决策树、随机森林等),在法医学死亡时间推断和损伤时间推断方面开展系列研究。
⑥基于医学基因组学、古基因组学、法医基因组学与群体演化遗传学研究
解决中国族群精细遗传背景“蓝图”,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及单倍型填补参考面板特征,复杂的遗传演化历史及族群演化模型对中国族群基因组多样性模式形成的影响。
⑦法医学司法鉴定中标准化建设问题研究
本研究平台从“落脚于实处,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出发,拟就法医病理学鉴定中的常见的、容易引起分歧的某些具体问题开展法医学病理学鉴定指南的撰写工作,降低或避免办案人个人因素对鉴定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法医学鉴定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这些具体问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①神经源性休克死亡的诊断;②无电流斑电击死的诊断;③死因竞争;④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和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⑤“阴性解剖”时的应对问题;⑥急性心肌梗死致死鉴定等;⑦伤病关系分析等。
科研方向及成果
①法医物证平台
基于群体基因组学和古基因组学技术重建东亚古今族群遗传演化历史, 解析人类极端环境适应性机制及其对疾病健康的影响过程,探索整合组学视野下的群体基因组学和法医学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
基于GAISNP探索全球不同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和中国族群遗传亚结构的特征,同时构建法医学遗传系谱和祖源共推断参考数据库。
基于全基因组变异及测序技术探索法医系谱学新技术在东亚人群中的运用研究,开发无关个体家族谱系智能推断及数据库建设的新方法。
Y染色体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及Y染色体谱系树重建,解析中国人群精细父系和母系遗传结构。
基于临床队列基因组数据和临床医学基因组学方法解析复杂疾病和性状的遗传基础和演化进程。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开展族群线粒体全基因组多态性检测,对重庆世居族群的母系遗传异质性进行探索,对线粒体单倍型类群进行划分,揭示重庆市族群的母系遗传背景,筛选族群特征性线粒体DNA变异位点,构建基于二代测序平台的族源推断符合扩增检测体系。
上述研究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FSI genetics, Int. J. Legal Med.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
②法医病理平台
法医病理学司法鉴定标准化建设研究
首次提出神经源性休克死亡的诊断标志物,填补领域空白,相关文章发表在法医学专业期刊Int. J. Legal Med.;2020年将上述成果转化为《重庆市〈神经源性休克鉴定实施规范〉》,指导法医实践。
针对取证困难的癫痫猝死、弥漫性轴索损伤等,采用多组学联合的手段,筛选其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J. of Proteomics、J. of Proteome等杂志上发表系列论文。
针对作案手法隐蔽的注射投毒致人死亡案件,首创扫描电镜-能谱法测量注射针孔部位钾离子浓度,为案件侦破提供关键证据;相关成果在法医学专业杂志Int. J. Legal Med.发表。
建立了长江、嘉陵江重庆主城区段硅藻分布数据库,为鉴别生前落水及死后抛尸入水、推断落水地点和落水时间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在法医学专业杂志Int. J. Legal Med.发表。
③法医临床平台
通过建立人体肘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肘关节撞击伤的损伤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力学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肘关节直接碰撞损伤时力的大小、速度及方向等,为生物力学应用于肘关节损伤的法医实践奠定基础。
基于单轴拉伸试验和血流动力学仿真分析,探索主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从多角度解析主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进一步法医生物力学在心血管损伤阈值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④法医毒物分析平台
建立了快速、准确、安全、可视化的定性定量的高铁血红蛋白检测技术。获得《一种快速检测高铁血红蛋白血含量比色卡的制备方法》的国家专利(CN103913454A)。
建立了一系列小分子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用于毒品、药物等小分子靶标的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持构建了血液硫化氢检测新方法,适用于法医鉴定和临床检验。相关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硫化氢中毒血液中硫化物实施规范》SF/Z JD010701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