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一)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建: 1956-1958年由上一医病理生理学教研室调迁教师6人及教辅人员3人共9人(范维珂、申功述、余懋棠、邹焕文、王霞文、陈燧康、韦克、杨英英、张雪玲),到重庆医学院组建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于1958年下半年为重医第一届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教研室秉承上医的严谨治学,认真备课的传统,克服了重重困难,认真地开展了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 (二) 教研室创始人介绍 范维珂教授, 男,为第一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本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重庆医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部副主任,病理教研室主任,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审组成员及特邀专家。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及多种学术团体要职及多种杂志编委。1984年由华美基金会资助赴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血清免疫室作为访问学者进修半年。主要从事实验肿瘤、肿瘤免疫及单克隆抗体研究。发表论文112篇,编写教材、专著10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0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重庆市教委教学成果奖2项。获1960年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1992年重庆市总工会八五立功奖章。 余懋棠教授 男,硕士研究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1984-1992任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肿瘤病理生理实验研究。1981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1989年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奖及教书育人奖。 韦克教授 男,毕业于沈阳药学院药剂系。1989年兼任校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主任,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擅长生物分析、动物实验、免疫化学及蛋白质化学等技术。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3部专著,协助指导研究生10余名,获得省科技进步奖2项。 (三)教研室老教授简介 段积华教授 男,195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1999年兼任学校图书馆副馆长、馆长、医学文献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四川省高校图情工委常委及多种学术团体要职。主要从事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出版教材、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招收和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 汤为学教授 女,硕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1992年-2000年任教研室副主任 ,主管教学工作。曾任重庆市生理科学会理事、重庆市生理科学会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科研方向:肿瘤病理生理(从事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实验肿瘤及肿瘤免疫等研究)。擅长各种细胞培养及移植性动物肿瘤模型复制,新抗癌药物进行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及药理检测,建立耐药的肿瘤细胞株及正常细胞癌变株。招收硕士研究生6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生40余名。承担省教委课题1项、参与主研课题9项。发表科研论文57余篇,综述6篇,编写教材及专著8部。获1996年度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三等奖。主讲七年制、五年制、专升本、三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及机能实验课教学,主讲三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肿瘤学基础、肝脏病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主讲七年制提高课程(肿瘤学基础、肝脏病理学)理论教学。发表教学论文3篇。多次获重庆医科大学教学优秀奖、师资培养优秀奖、优秀教材奖、优秀党员。 骆云鹏教授 男,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1988年任重庆医科大学肿瘤病理生理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1986年赴美国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研修两年。从事抗癌药物敏感实验研究。主讲七年制、五年制、专生本、三年制病理生理学教学及机能实验课教学,主讲二门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肿瘤学基础、肝脏病理学)理论教学,主讲七年制提高课程(肿瘤学基础、肝脏病理学)理论教学,主讲留学生病理生理学理论及机能实验课教学。发表论文70余篇。编写教材及专著8部,招收和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经过五十年的教学、科研实践,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在教研室老一辈教师的努力下,1981年授予硕士点;1990年,被评为重庆医科大学一类课程;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评为重庆医科大学校级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重庆医科大学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学校推荐申报重庆市精品课程。 二、教研室现状: (一) 师资队伍: 目前教研室共有教师12人,无教学辅助人员。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7名。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名,重庆市骨干教师1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1名。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结构和学术梯队较好的教师队伍。 姓 名 学 位 职 称 行政职务 备 注 邓华瑜 硕士 教 授 硕士生导师 沈 宜 硕士 教 授 硕士生导师、国内复旦大学高访 2004重庆市骨干教师 2002重庆市首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车 艺 硕士 副教授 唐 俐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美国California大学San Diego分校博士后 李龙江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病毒所访问学者 赵 敬 博士 副教授 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硕士生导师 张 力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黄佳�� 博士 副教授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 姚 欣 硕士 讲 师 李 静 硕士 讲 师 行政秘书 葛 璞 硕士 讲 师 教学秘书 林 玲 硕士 讲 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进修 (二) 教学 教研室面向全校,为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留学生各专业,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有病理生理学、七年制提高课。首开博士生分子生物学、免疫病理与免疫药理学、肝脏病理学、现代肿瘤学基础、新开分子病理生理学选修课。每年完成约4000多学时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方面,继承老一代严谨治学,对教学认真负责,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组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开展病例讨论,融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课程建设,我们的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病例分析三个环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方面,积极申报项目、开展新实验摸索,实施了探索性及综合性实验试点教学,受到七年制学生欢迎,培养了七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并开展如何书写综述的讲座,指导学生发表发论文,共发表论文13篇。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病案分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对留学生实行全英文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研究生培养方面,1981年以来,至今已招收培养了70余名硕士研究生。 教师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近年申请到各级教改课题15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参编七年制、五年制全国统编教材3部;主编研究生教材2部。近五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2项;其他省部级奖2项。校级教学奖5项;基础医学院教学奖8项;并被评为学校师资培养优秀集体及基础医学院先进基层组织。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及校级优质课程。2007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精品课程。 (三) 科学研究: 90年代初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即中间丝系列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实验等肿瘤病理生理研究。近年来在病理生理领域又凝炼了两个新的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抗肿瘤药物、抗体筛选及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药物TNBG体内、外疗效及机制研究;实验肿瘤研究;肿瘤标志物单克隆抗体的研制、鉴定与应用;应激反应、应激调控实验研究;肿瘤发生与肿瘤间质之间的关系;肿瘤发生的免疫机制及预防治疗;抗消化道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基因工程人源抗体的研究;肿瘤免疫治疗。 2.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的机制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神经保护药物靶点的筛选鉴定;植物来源的神经保护药物的筛选及评价;内源性小分子蛋白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预处理上调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抵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3. 炎症失控机制及新药干预 急性炎症损伤过程中炎性细胞凋亡延迟、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失控的分子机制;慢性炎性相关性疾病中免疫细胞过度活化的机制;机体内源性炎症自限因子合成、代谢、效应规律及其与炎症损伤的关系;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炎症相关信号转导、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与炎症失控的关联性及机制;急慢性炎症动物模型中抗炎靶点探寻及新药干预尝试。 近五年来教研室主持承担科研项目2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厅局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7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EI收录1篇, CSCD核心期刊 5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 本教研室先后有13人次赴美国、英国、日本深造,并与国内多家院校建立了良好交流协作关系。 目前,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研室,病理生理学已成为具有良好教师梯队、较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先进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 (四)研究生导师介绍 邓华瑜:女,56岁,硕士,硕士生导师,教授。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从事病理生理教学科研近30年。长期担任从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到本科、专科各层次专业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负责教改课题4项:教育部高教教改重点项目(1291B13211)子课题立项、执行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改革新开实验研究项目两项课题负责人;重庆市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发表教学论文6篇,编写教材8部。2010年参编全国8年制医学生病理生理学统编教材。2002年度获学校教学优秀奖,2004年度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2006年度获校优秀教材奖。2010年获学校优秀教师奖。2001.5-2003.7年兼任机能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完成我校新机能实验室组建,运行教学、教改机制,含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特别是教学改革新开实验摸索和七年制教学改革课程试点。科研方向:肿瘤病理生理学,负责和参研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7名,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沈宜:女,47岁,硕士, 硕士生导师,教授。第九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1984年获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4年获重庆市骨干教师资助。2002年4-9月到复旦大学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研修。从事病理生理教学科研20余年。长期担任从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到本科、专科各层次专业的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主讲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子病理学)。主持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教学论文6篇。2004年获学校教书育人奖,2006年获学校教学优秀奖。2006年度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2009年获学校优秀教师奖。科研方向:肿瘤病理生理,负责和参研各级科研课题7项,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毕业9名。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唐俐:女,40岁, 博士, 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1994年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获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2005年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博士学位,2006.1.-2007.12. 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博士后研究。2004年全国病理生理学全英文教学培训班。2005.3.-2005.7. 四川外语学院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培训班。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17年,完成病理生理学本专科、留学生教学工作。参编教材一部,发表教学论文两篇。科研方向:肿瘤病理生理学,承担和参与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 李龙江:男,38岁,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1998年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7获重庆医科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2009.4―2010.4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修肿瘤病毒学。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13年。科研方向:肿瘤病理生理,主持厅级科研课题3项,主研省部级课题3项,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重庆市人民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在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招收硕士研究生2名。 赵敬:女,37岁,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2004年获重庆医科大学病理及病理生理硕士学位,2010年获重庆医科大学组织工程与细胞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6-2001中国石油重庆公司职工医院神经内科医师,2004至今于重庆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任教。完成病理生理学本专科、留学生教学工作,主持校级教改课题一项,参编教材两部,发表教学论文2篇。2007年获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研究方向为神经病理生理。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重庆医科大学校级课题,并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及重庆医科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 张力:男,32岁,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2007 ~至今重庆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完成病理生理学本专科、留学生教学工作。参编教材一部,发表教学论文一篇。研究方向:炎症损伤机制和炎症防治策略。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重庆市教委1项、重庆医科大学校级课题1项,并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及重庆医科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招收硕士研究生2名。 教研室未来发展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引进及现有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学术带头人带动教研室科研工作;送教研室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积极鼓励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 (二)教学改革 加快课程考试改革;完善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的改革及实践;努力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科研工作 1.继续凝炼已有的科研方向,力争发表高影响因子SCI文章,加强研究生培养。 2.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课题。鼓励年轻师资进科研平台锻炼。 3.注重学科建设,力争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成功。 附录. 1.主要论文: 近五年来,教研室人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以下为代表性论文(SCI收录) 1. L Tang, H-d Hu, P Hu, Y-h Lan, M-l Peng, M Chen and H Ren. Gene therapy with CX3CL1/Fractalkine induces antitumor immunity to regress effectively mou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ene Ther. 2007;14(16):1226-34. (Impact factor: 4.812) 2. Jiayi Huang, Yang Bi, Gao-Hui Zhu, et al. Retinoic acid signalingindu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fetal liver-derived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Liver International. 2009, 29(10):1569-81. (IF:2.98) 3. Yang Bi, Jiayi Huang(co-first author), Yun He, et al.Wnt Antagonist SFRP3 Inhibit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9, 108(1):295-303(IF:2.935) 4. J Zhao, SS Yu ,Y Zhao, et al. Curcumin improves outcomes and attenuates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injury via antiapoptotic mechanisms in rats. Neurochemical Research. 2010; 35(3):374-9.(IF:2.73) 5. Zhao J , Yu SS, Lei SP, Lin XM, Wang LL, Zhao Y. 4-Hydroxybenzyl Alcohol Ameliorates Cerebral Injury in Rats by Antioxidant Action. Neurochem Res. 2010; 36:339-346. (IF:2.73) 6. J Zhao, Y Zhao,Weiping Zheng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 of curcumin on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 Brain Res. 2008 10; 1229:224-32.(IF:2.49) 7. J Zhao,Y Zhao,YM Li, et al. The differentiation-inducing effect of Nordy on HPV-16 subgenes- immortalized human endocervical cells H8.Anticancer Drugs. 2008Aug; 19(7): 713-9. (IF:2.375) 8. Li Zhang, Shengwei Jin, Changdong Wang, Rong Jiang, Jingyuan Wa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attenuate acute lung injury during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induced polymicrobial sepsis. World J Surg. 2010, 34(7):1676-83. (IF:2.696) 9. Li Zhang, Hong-zhong Li, Xia Gong, Fu-ling Luo, Bin Wang, Ning Hu, Chang-dong Wang, Zhuo Zhang, Jing-yuan Wan. Protective effects of Asiaticoside on acute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D-galactosamine in mice.Phytomedicine. 2010, 17(10):811-9 (IF:2.174) 10. Li Zhang, Jingyuan Wan, Rong Jiang, Weiwei Wang, Huayu Deng, Yi Shen, Weiping Zheng, Yaping Wang. Protective effects of Trichostatin A on liver injury in septic mice. Hepatology Research. 2009, 39(9): 931-938(IF:1.54) 11. Li Zhang, Xiao-ming Zhang, Ping Wu, Hong-Zhong Li, Sheng-Wei Jin, Xiao-Yan Zhou, Yong-sheng Li, Du-Yun Ye, Bang-guo Chen, Jing-Yuan Wan. BML-111, a lipoxin receptor agonist, modulates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Inflammation Research. 2008,57(4):157-162 (IF:1.586) 12. Li Zhang, Jing-Yuan Wan, Ping Wu, Sheng-Wei Jin, Hong-Zhong Li, Xiao-Yan Zhou, Wei Xiong, Du-Yun Ye. Protective effects of BML-111, a lipoxin A4 receptor agonist,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injury in mice. Hepatology Research. 2007, 37(11):948-56(IF: 1.54) 13. J Zhao, Huayu Deng(Corresponding author), et al. Effects of inhibiting JAK 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the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through ERK signaling transduction pathway.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9; 21(1):32-36(IF: 0.198) 14. Tingting Zhao, Huayu Deng(Corresponding author).The Effect of neuregulins 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non-overexpression ErbB2 breast cancer cell.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9,21(2) (IF: 0.198) 15. Chenguoqing, Shenyi (Corresponding author),duanhong et al. Combined Antitumor Effect of Ursolic Acid and 5-fluorouracil on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ma cell Eca-109 in Vitro .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10;22(1):.62-67(IF: 0.198) 16. Chenguoqing, Shenyi (Corresponding author),duanhong et al. Anti-tumor Effect and Its Mechanisms of Ursolic Acid on Human Esophageal Carcinoma Cell Eca 109 in Viv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8 20(3) :205-210(IF: 0.198) 17. J Zhao,Y Zhao et al. Anti-tumor efffect of curcumin on human cervical carcinoma Hela ceu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07;19(1):32-37(IF: 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