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导师队伍  >  博士生导师  >  法医学教研室  >  正文
李剑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法医学
研究方向: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
通讯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重庆医科大学医务科222号房间
电子邮箱(电话):ljb2032008@163.com;023-68485994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2018任法医系主任、2021年任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法医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CNAS法庭科学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医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法医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累计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获得国家专利4项。参与编写法医学教材14(其中教育部、卫生部统一教材9部,并担任《刑事科学技术》副主编),主编《重庆法医理论与实践》专著4部,参与编写专著2部,制定多项鉴定标准。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教育背景:

1979.91984.8 重庆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医学学士

1987.21990.5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系,法医学硕士

2002.92005.7 重庆医科大学外科病理学,医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5.9-1990.12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助教

1990.12-1997.9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讲师

1997.10-2006.7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副教授

2006.8至今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教授/博导(2012

1996.12-2023.12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主任

20182023  重庆医科大学法医系主任

2011至今 重庆市刑事侦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2015-2019 重庆市特色学科(法医学)专业负责人

20192022 重庆市一流学科(法医学)建设单位负责人

2021至今 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兼职

1.中国法医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12-至今);

2.中国CNAS法庭科学委员会委员(2014-至今);

3.中国医事法律协会理事(2014-至今);

4.司法部能力验证(法医病理类)技术专家(2016-至今);

5.重庆市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兼司法医学组副组长(2018年);

6.重庆市法医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医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7.重庆市司法鉴定协会副会长兼法医病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8.重庆市法医学学术带头人(2019年);

9.中华医学会、重庆市医疗事故委员会专家;

10.重庆市工伤鉴定委员会专家;

11.重庆市名师(2015年);

12.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法院等咨询专家顾问;

13.重庆市刑事侦查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2012年)

14.重庆市特色(法医学)专业负责人(2015年)

15.重庆市一流(法医学)专业负责人(2019年)

16国家一流(法医学)专业负责人(2021年)

17.法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21年)

18.重庆市一流课程(法医学)建设负责人(2021年)

16.司法部遴选的“公民非正常死亡鉴定机构”负责人(全国28家之一,重庆市唯一,2019年);

17.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等杂志编委。

奖项及荣誉

1996年,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2015年,重庆市优秀鉴定人称号;

2010年、2011年,重庆市科协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5年, 重庆市名师荣誉称号;

2017年, 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7年, 司法部“最美司法鉴定人”57名候选人之一;

2019年,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2019年, 二级教授职称;

2019年, 司法部“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25名候选人之一;

2020年, 重庆医科大学校内特聘教授

主持科研项目

1.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执行期限:2022.5-2025.4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执行期限:2022.5-2025.4

3. 重庆市教委重大项目,一流学科视角下法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探索(yjg191009),执行期限:2019-2022

4.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道路交通事故数字化仿真再现技术研究,执行期限:2017-2018

5. 重庆市科委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项目,重庆嘉陵江、长江流域硅藻四季分布的研究(ctsc2016shmszx0001),执行期限:2016-2019

6.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诊断的提议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81273344);

代表性论文、专利

1. Guo G#, Wang T#, Ding X, Wang H, Wu Q, Zhang Z, Ding S, Li SQ*, Li JB*. Fluorescent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methcathinone in human urine. Talanta. 2022 Nov 1; 249: 123663.

2. Xiong, H#. Wang, Q#. Zhao, M. Zheng, Z. Zhu, S. Zhu, Y. Li, Y. Li, S. Ding, S. Li, H. Li JB*. Drowning and postmortem immersion identification using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J]. Microchemical Journal: Devo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techniques in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2021, 167(1).

3. Wei X#, Liu D#, Zhao M, Yang T, Fan Y, Chen W, Liu P, Li JB*, Ding SJ*. An enzyme-fre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biosensing method for highly sensitive detection of microRNA based on catalytic hairpin assembly and spherical nucleic acid. Anal Chim Acta. 2020 Apr 29; 1108:21-27. IF: 6.2.

4. Song T#, Zhu Y#, Zhang P#, Zhao M, Zhao D, Ding S, Zhu S*, Li JB*. Integrated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of Plasma Injury Biomarkers in a Serious Brain Trauma Model in Rats. Int J Mol Sci. 2019 Feb 20;20(4):922.

5. Zhang P#, Zhang L#, Li Y, Zhu S, Zhao M, Ding S, Li JB*. 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To Identify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Myocardium of Epilepsy Using iTRAQ Coupled with Nano-LC-MS/MS. J Proteome Res. 2018 Jan 5;17(1):305-314.

6. Zhao C#, Zhao M, Zhu Y, Zhang L, Zheng Z, Wang Q, Li Y, Zhang P, Zhu S, Ding S, Li JB*. The persistence and stability of miRNA in bloodstained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ensic Sci Int. 2021 Jan; 318:11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