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机构设置  >  正文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22 浏览量:

一、教研室发展历史:
1956年,上海医学院的黄似馨、管必隆、马长俊、谢筱云等教师来到重庆,组建了重庆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经过几代人五十余年辛勤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探索,教研室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上世纪80年代,在管必隆教授主持下,我室举办了两届教育部的全国性高师班,并与兰州医学院共同举办了教育部的全国胚胎学讲习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师。1985年教研室获得硕士学位点,祝彼得、管必隆、王亚平、汪维伟、唐勇等教授先后为本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由于长期秉承重视教学质量、大力提高科研水平的观点,我室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人才培养脱颖而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向涉及中药有效成分与造血调控、胚胎发生与分化以及脑衰老的研究,1993年本课程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合格实验室;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以及重庆市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2008年获得重庆市教学优秀团队称号。
二、教研室现状:
1.基本情况:我室现有教师13名,教师梯队合理,中青年骨干力量雄厚;全体教师参与组织学与胚胎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整体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充分发挥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的优势;大部分教师已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部分教师已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因子杂志发表论文;全体教师富有进取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我室女性教师比例较高,加之各方面工作出色,先后获得重庆市“三八红旗集体”和重庆市“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 荣誉称号。
2.教学工作:我室承担了各专业各层次的《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显微形态学》、《干细胞生物学与组织细胞工程》、《胚胎学进展与系统发生》、《现代医学科研方法进展》等课程,同时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大量讲座,全年教学工作量约3500~4000学时,人均教学工作量约350学时。我室教学工作既继承和发扬了原上海医学院教学严谨、管理规范,教学科研结合的特点,也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逐渐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我室教学进入了全方位的多媒体网络化的新时代。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获得各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获得市级、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3.科研工作:本室先后形成了造血干/祖细胞、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干细胞研究以及脑衰老机制研究两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药对造血干/祖细胞的调控、干/祖细胞分化调控机制、干细胞应用,以及新的体视学方法研究衰老的脑组织改变与延缓衰老的机制。2008年,我室参与组建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主要研究中药对造血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干细胞衰老机制,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应用,以及延缓衰老的研究。近二十年教研室获得科研项目80多项,研究经费约6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与教材40余部。科研成果获得省级政府奖11项。培养博士20多名,硕士100余名。
4.学科建设:我室积极开展学科建设,狠抓教学质量,大力投入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历教育和出国进修提升整体素质,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从而带动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我室成为我校较早批次的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重庆市合格实验室、重庆市重点建设课程、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精品课程、重庆市教学优秀团队。
5.师资力量:本教研室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8人。85%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获博士学位者8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62%。50岁以下教师有9人,占69%。教师队伍由来自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体视学、组织细胞工程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的人员组成,其中国家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1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教师中有6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和日本等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或工作。部分教师在国内享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国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6.导师介绍:
(1)王亚平教授:
(2)唐勇教授:
(3)吴宏教授:
(4)王建伟教授:
(5)郑敏副教授:
(6)李静副教授:
(7)林雪梅副教授:

三、教研室发展规划:
1.教学方面:继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深化和完善电子课件和实验考试课件,规划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与应用,使这门课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生动化和形象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并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及时更新网上教学资料,实施资深教师指导性听课和青年教师学习性听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科研方面:加强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实验室硬件与管理模式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营造良好而严谨的科学研究氛围,争取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
3.师资队伍:努力做好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程计划,造就2-3名知名教授、3-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
4.学科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的课程建设交流,提高本学科综合实力,进一步强化课程负责人等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一套合理的可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积极申报市级双语课程建设。